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usinessSchl (经济学院), 信区: CE
标  题: 宏观名词解释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l 12 16:15:08 2007), 站内

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衡量一个国家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总值的综合经济指标。它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这项综合经济指标未扣除生产过程中资本损耗的折旧费用,所以称为“总值”。国民生产总
值包含的只是最终产品和劳务,不计算生产中耗费掉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例如一件大衣使服
装加工厂花费28美元,使零售商花费6美元,使消费者花费40美元,但它加到国民生产总值
上去的只是最终售价40美元,而不是所有交易的总和74美元。国民生产总值可以用当年的全
部支出总和计算,也可以用全部收入总和计算。
从支出方面计算,包括以下四项:(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2)私人国内投资总额;(3)政府
购买产品和劳务总额;(4)货物与劳务输出净额。
从收入方面计算,包括:(1)工资;(2)利息;(3)地租;(4)利润;(5)折旧等。
国民生产总值是测定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尺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程度的标准。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以具有不变购买力的货币单位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通常是以现行货币单位来
表现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但由于通货膨胀
和通货紧缩会抬高或降低物价,因而会使货币的购买力随物价的波动而发生变化。为了消除
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般是以某一年为基期,以该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然后用物价指数来矫
正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计算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能准确
地反映产量的变动情况。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按当年价
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大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
民生产总值。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
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
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
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的简称,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
补偿方式。这种按固定资产损耗程度进行补偿的办法称为折旧。固定资产以实物形态在生产
中被长期使用,而它的价值却按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之中去。为了保
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把那部分转移的价值从销售商品中提取出来,并以货币的形态,
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将来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引起折旧的主要原因有:(1)磨损,即因
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损失;(2)自然力的作用,即朽烂与腐蚀;(3)陈旧过时。一
项资产每年的折旧费取决于它的原始购置价格、预计的使用寿命和估计的残余价值。折旧费
被摊入产品成本。计算折旧有许多方法。通常使用的方法是直线法,即把折旧看成是一种时
间函数,以此项的原始成本减去残余价值,再按其全部使用年限加以均分来计算每年的折旧
费。摊在生产成本中的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得到补偿。
储蓄
当前收入中不用于消费的部分,即收入减去消费,如存入银行的存款、购买的有价证券、保
存在手中的货币等,都称为储蓄。储蓄是西方经济学中宏观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
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储蓄也是一个不容易确定的概念,无论从它
的来源或用途方面看,均没有准确的数量限制。
储蓄包括政府机构储蓄、企业储蓄和个人及家庭储蓄三种。政府机构储蓄没有一定的动机。
企业储蓄的动机则是为了再投资或获取利息。影响企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的边际效率,
而个人及家庭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
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个人或家庭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
金来源。影响个人及家庭储蓄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收入的多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料以及
利息率的高低等。

存货
企业手头上掌握的各种货物,以便能及时地应付不虞之需,使营业不致于中断。例如,在机
器制造业中,存货不仅包括制成品,而且还包括原料、螺母、螺杆以及纸笔等无数大大小小
的项目。这些都是生产产品和销售产品所必需的。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货是私人总投资的一部分,而且是一种昂贵的投资形式。正因为如此
,有效的存货控制对企业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企业都要竭力使存货保持在正常
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水平上。他们还认为,存货作为企业投资的一种形式,如同对新厂房
和设备的投资一样,其变动会严重影响一国的经济活动。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要考虑每年
存货变动的比率。存货的大幅度急剧减少,往往同一个国家的经济衰退有着密切的联系。例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存货的变动对美国的商业波动以及战后的四次经济衰退 (1953一
1954年、1957一1958年、1960一1961年和I969一1970年)起了主导作用。此外,国民生产总
值和工业生产的下降也主要受存货减少的影响。

总量生产函数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在技术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同产品或劳务的最大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总量生产函数是指经
济社会的产出与总就业量、资本之间的函数关系。

劳动供给函数
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给劳动者带来不舒适或痛苦,这种不舒适或痛苦就是劳动的边际负效
用。工资的作用就是克服劳动的边际负效用。这样,假设劳动的供给者已和参加经济活动的
其他人一样,具有完全的信息,不存在货币错觉,这时,劳动的供给就决定于实际工资,是
实际工资的函数。如果以等号左边的N,表示劳动供给总量,等号右边的N,表示函数关系,
W/P表示实际工资,则劳动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
         N.=N,(W/P)
劳动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劳动的供给量小;实际工资高时,劳动的供
给量大。

劳动需求函数
西方经济学认为:劳动需求来自于厂商,劳动的需求决定于劳动的边际产品(MPPL)。在完全
竞争的市场上,在短期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一定会使生产一直进行到实际工资
(W/P)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的那一再。同理,以整个经济社会来说,劳动需求总量也决定于
实际工资等于边际产品的•那一点,即W/P=MPPL。所以,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边际产
品之间的依存关系,实际上就是劳动的需求和劳动的实际工资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以等号
左边的N,表示函数关系,W/P表示实际工资,则劳动的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N"=Nd(W/P)
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实际工资低时,动的需求量小。劳动需求量大;实际工资高
时,劳动的需求量小。

劳动市场均衡
西方经济学所说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反映在劳动供给曲
线和劳动的需求曲线上,就是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上,劳动的供给总量和劳动的需
求总量正好相等,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这一点决定的就业量是均衡
就业量。

消费函数
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凯恩
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
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
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
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储蓄函数
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由于
在研究国民收入决定时,假定储蓄只受收入的影响,故储蓄函数又可定义为储蓄与收入之间
的依存关系。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随收入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即:
收入增加,储蓄也增加;收入减少,储蓄也减少。但二者之间并不按同一比例变动。设S代
表储蓄,Y代表收入,则储蓄函数的公式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函数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依赖于消费函数。储蓄可定义为收入减
消费,所以,储蓄函数又可以由消费函数推导出来。其计算公式为
      (0<1-b<1)
式中:S代表实际储蓄量;Y代表实际收入量;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其总值等于 ;-a代表
收入为零时的储蓄量。

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首先使用的一个经济学术语。根据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
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
的成本或供给价格。

存量
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如某年某月某日银行的金库中存有500美元,某年
某月某日某一时刻全球的人口数有多少等。存量与流量有区别。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
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则是在
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存量与流量的划分,对于理解经济活动中各种经
济变量的关系及其特征和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在财富与收入这两个经济变量中,财富就是一
个存量,它是某一时刻所持有的财产;收入是一个流量,它是由货币的赚取或收取的流动率
来衡量的。存量与流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如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
民财富;流量又归于存量之中,即存量只能经由流量而发生变化,如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
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分析方法。存量分析就是对一定时点上
已有的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流量分析则是对一定时期内有
关经济总量的变动及其对其他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中,既可
以从存量着手,也可以从流量着手。

消费
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具体说来,消费包括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产生
的原因、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有关因素。
本世纪30年代以前,关于消费理论的研究比较简单。当时处于支配地位的正统理论是马歇尔
的需求理论。这种需求理论的要点是:假定消费者收入不变,消费者所获得的商品数量依价
格的升降向反方向变动。
30年代以后,凯恩斯把消费问题引入到宏观经济领域,他把消费看做是国民收入流通的基本
形式之一。购买消费品的支出,称为消费支出。从全社会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
的收入,总支出等于总收入。在两部门的经济中,社会总需求等于消费和投资之和,从总需
求中去掉投资支出,就是消费支出。凯恩斯在分析了消费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平均消费
倾向、边际消费倾向等概念,使消费理论增添了新的涵义。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
变量。

投资
以一定的资金或实物经营某事业或转移于他人作为生产的资本以谋取未来利益的经济行为。
投资是社会的实际资本(设备、房屋和存货)的净增长,不同于日常语言中的“投资”概念
。后者指人们购买一块土地,一张现有有价证券或任何其他财产所有权,只是现有财富的转
移。因为一个人的买,就是另一个人的卖,并没有任何新的实际资本的形成。决定投资行为
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
口等等;内在因素主要指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如果
利润率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投资则会减少。

利率
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
利率。其计算公式是
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
利息率的高低,决定着一定数量的借贷资本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利息的多少。影响利息率的因
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
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
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
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重置投资
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亦即折旧。重置投资是保证再生产所必需
的条件。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由于磨损(因使用某项资产而造成的价值
损失)、自然力的影响 (朽烂与腐蚀)以及逐渐的陈旧过时而影响正常的生产水平。因此,
须按其价值转移和损失程度,以货币形态逐渐积累起来,以备固定资本的更新。重置投资决
定于资本设备的数量、构成和使用年限等。例如,假定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生产100万美
元的产品平均需要使用300万美元的机器设备,若机器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每年损耗设
备1/10,则每年需重置投资30万美元。重置投资与净投资 (或新投资)之和构成总投资。

失业
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存在失业问题。有
劳动能力的人虽然没有职业,但自身也不想就业的人,不称为失业者。对失业的规定,在不
同的国家往往有所不同。在美国,年满16周岁而没有正式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称为失
业者。以下几种情况也算作失业:(1)被暂时解雇而等待重返原工作岗位的人;(2)于
30天之内等待到新的工作单位报到的人;(3)由于暂时患病或认为本行业一时没有工作可
找而又不寻找工作的无业者。
根据失业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区分为:(1)自愿性失业;(2)非自愿性失业;(3)
摩擦性失业;(4)技术性失业;(5)结构性失业;(6)周期性失业;(7)隐蔽性失业等
不同类型。失业者可领取一定的失业救济金,但其数额少于就业时的工资水平,因而生活相
对恶化,促使其重新就业。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
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充分就业
在一定的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业的一种经济状况。充分就业是由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I936年在其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申提出的范畴。凯恩斯
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即
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
,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
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实现充分就业
,政府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
度的均衡。

萨伊定律
萨伊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买卖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
品的交换;在交换中,货币只是在一瞬间起了媒介作用;卖主得到了货币,马上又会购买商
品,所以卖主同时也就是买主,供给者就是需求者;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不论产量如何增加,产品都不会发生过剩,至多只有暂时的积压
,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一定是相等的,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

加速系数
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用公式表示是

加速系数和乘数的区别是:乘数表示投资变动对于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并取决于边际消费倾
向,从而最终受消费者的心理规律所制约;加速系数则表示收入和消费的变动对投资的影响
,并取决于技术工艺的数量关系,即生产一定数量的最终产品所需要的资本数量。因此,加
速系数也可看做是倒过来的乘数。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加速系数的数值与资本一产量比率
相同。加速系数是加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加速系数同乘数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
动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加速原理作用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的闲置,因此,在经济处于收缩
阶段时,加速系数不发生作用。

通货膨胀
最初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
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
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
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
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
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
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
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

紧缩缺口与膨胀缺口
紧缩缺口又称通货紧缩缺口,指充分就业条件下,社会实际投资低于社会储蓄的空缺,亦即
社会总供给超过社会总需求的差额。它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低于在充分就业
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价值。例如,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2000亿美元,而此
时社会总需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为20000亿美元,这意味着留下了2000亿美元的通货紧缩
缺口。根据乘数原理,它会导致收入更大幅度的下降。但稍增加投资,又可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当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只有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或通过政策鼓励,帮助私人投资,才
能便社会实现充分就业。
膨胀缺口又称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
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表现为社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价值超过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创造
的国民生产总值。例如,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国民生产总值为20000亿美元,而此时的社会
总需求即总投资加上总消费为22000亿美元,即意味着存在2000亿美元的通货膨胀缺口。这
种差额或缺口会导致物价上涨。由于这一差额往往又是由通货膨胀造成的,故称为通货膨胀
缺口。
虽然膨胀缺口是紧缩缺口的反面,但它对就业和生产的影响与紧缩缺口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反
。紧缩缺口可以造成生产和就业的进一步下降;但膨胀缺口决不可能使就业超过充分就业所
限制的水平,因此,膨胀缺口在非充分就业下会使物价和就业都有所增加,而在充分就业条
件下就会导致纯粹的通货膨胀。


IS曲线
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
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
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
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
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LM曲线
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
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
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
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
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
和措施。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收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
保政策等。

需求管理
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国民收入
均衡分析,由于社会总就业量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势,如果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资本
设备的数量和质量、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等不变,即假定总供给不变,则经济调节的重点就
应在总需求一边。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说法,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中的有效需求是不
足的。所以,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国民收人均衡不可能自行实现,而只有通过对总需求,即对
有效需求的管理,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同样的道理,一旦社会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需
求继续上升,出现了过度需求之后,通货膨胀就难以避免。除非这时采取措施使需求下降,
否则经济就无法稳定。凯恩斯及其追随者认为,在私人经济无法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
一致的条件下,政府对需求的调节表现为:在需求不足时,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在需求过
度时,设法降低总需求水平。

财政政策
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
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
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从内容上
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
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可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
,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
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
又称内在稳定器,指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
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
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
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
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
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
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
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
政策措施。

收入政策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
,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形式:(1)工资一物价
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劳动生产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限度,要求把工资一物价增
长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内。(2)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
政府压力。(3)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
行硬性冻结。(4)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政府购买
各级政府在商品与劳务上的总支出,它是国内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
政府购买大致有两种:(1)从居民那里购买劳务;(2)从企业或公司购买商品。因此,这
种公共支出包括工作人员和武装人员的薪资支付和购买各种公用物资的开支。但各种转换支
付不能包括在政府购买项目之内,因为它不是政府为了购买目前的商品和劳务而支出的款项
。 政府用所购买的这些商品和所雇用的这些劳动组合起来,生产各种各样的公共物品(公
共教育、警务和消防、国防等)。由于公共物品通常不是在市场上按价格出售的,从而国民
收入计算者采取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即一件公共物品,生产它时花费了多少货币单位,它就
值多少货币单位。所以政府购买的总值,就是所有公共物品的总值。西方经济学家也认为,
没办法表明这个算法是“正确”的,但也没人提出更好的计算方法。政府购买是西方国家宏
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扩大和减少,有助于克服萧条和消除通货膨胀


挤出效应
政府增加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就会减少相应数量的私人投资,从而总需求依然不变。对于挤
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
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
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
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
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
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
)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
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
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转移支付
政府或企业的一种不以购买本年的商品和劳务而作的支付。转移支付是包括养老金、失业救
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农产品价格补贴、公债利息等政府与企业支出的一笔款项。这笔款
项在西方国家是不计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其原因在于这笔款项的支付不是为了购买商品
和劳务,所以将其称作转移支付,有时也称转让性支付。
转移支付又分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企业的转移支付。(1)政府的转移支付大多数带有福利支
出性质,等于把政府的财政收入又通过上述支付还给本人。因而也有人认为政府的转移支付
是负税收。政府转移支付的作用是重新分配收入,即把收入的一部分由就业者转向失业者,
从城市居民转向农民。(2)企业的转移支付通常是通过捐款与赠款进行的,例如公司对于
下属非营利组织的赠款。由于它也不是直接用来购买当年的商品和劳务,因此,这种款项也
被认为是转移支付。
有时,政府的某些支付不是从一些居民收入中征收上来的,如用增发货币、出卖债券所得来
支付福利、救济金,它显然不带有从一些居民转移到另一些居民手中的特点。但在西方经济
学家看来,尽管它与前述支付款项的来源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它同样不是政府直接
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这种支付仍然被看做是转移支付。
转移支付是政府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财政盈余等于税收减去政府在物品与劳务上的开
支与转移支付之和后的余额。

货币政策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
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
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
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
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
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调整法定准备率、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实施宏观货币政策的活动。公开市场业务的
目的是:(1)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
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2)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3)通过影响利
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4)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
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例如,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
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
。经济萧条时,则买进政府债券,以便提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扩大它们的信贷能力,促使
利息率下降,从而扩大投资需求。公开市场政策由国家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决定,由中央银
行高级职员出任的公开市场业务经理具体执行。

贴现率
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没有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
将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指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票据
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贴现率政策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货币政策。中
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扩张或收缩。当需要控制
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商业银行
的准备金就会减少,而商业银行的利息将得到提高,从而导致货币供给量减少。当经济萧条
时,银行就会增加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从而准备金提高,利息率下降,扩大了货币供给量,
由此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但如果银行已经拥有可供贷款的充足的储备金,则降低贴现率对
刺激放款和投资也许不太有效。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确定了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的下限。

法定准备率
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后,必须按照法定的比率保留规定数额的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其余部
分才能用作放款。法定准备率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
例。准备率的高低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城市银行
的准备率高于农村银行的准备率、活期存款的准备率高于定期存款的准备率。法定准备率有
最高限和最低限。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一般都愿意尽可能按最低准备率留准备金。
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
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
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调节货币供给的手段,但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货币幻觉
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看到商品或劳务的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没有发现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
的变化。结果,不是对商品或劳务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
应。每笔收入都可以用纯粹的货币额来表示,也可以用当前通货膨胀率把它折算成实际价值
,这将得到一个实际收入,它更准确地指示出收入的实际购买力。而患有货币幻觉毛病的人
,常常只注意到货币数量上的变化,却不会注意货币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庇古效应
关于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首先由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
出。人们后来把依据这种理论提出的物价水平下降造成金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而产生
的消费刺激效应,称为庇古效应。该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
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
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
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
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
出。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它与凯恩斯效应
不同,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
最初是说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一条曲线。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
斯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来的,故称之为菲
利普斯曲线。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工资率的提高是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即货币工
资率的增加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菲利普斯曲
线又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菲
利普斯曲线可用图来说明。
令图中W为货币工资变动率,U为社会的失业率,L即为菲利普斯曲线。当失业率由 降到 时
,货币工资增长率就由 上升到 。这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有着一种交替关系。也就
是说,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然会出现较高的物价上涨率。由于货币工资变动率与物价上涨率
有关,而通货膨胀又用物价上涨率来表示,因而,此图再进一步引申,便可表示通货膨胀率
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流动偏好
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
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偏好保持现金而不愿持有资本去获取收益(利润),是出于
各种动机:或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为便于应付日常支出;或是出于谨慎的动机,以便应付意
外的支出;或是出于投机的动机,以备投机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认为是对人们在一特定时期
内放弃这种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
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是由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的,它的增加在一
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动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响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这种降低总
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当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就不肯储蓄而保留现钱了。在图形
中,这种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点之右,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凯恩斯陷阱。此时,无论货币数
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会下降。
流动偏好这一概念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其目的在于说明利息
率对投资量,进而决定就业量这一中心问题。流动偏好用曲线表示则为货币需求曲线,在图
形上呈向右下方倾斜状至流动性陷讲的起点。

凯恩斯陷阱
又称流动偏好陷阱或流动性陷阱,指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息不再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
降低的情况。西方经济学认为,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偏好 (指人们想以货币形
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的报酬。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货币的供求,流动偏好代表了货币
的需求,货币数量代表了货币的供给。货币数量的多少,由申央银行的政策决定,货币数量
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但是,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低于这一点,人们就不
肯储蓄,而宁肯把货币保留在手中(参见图)。
图中,横轴OM代表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纵轴Or代表利息率,L代表流动偏好线(货币需
求曲线), , , ,为三条不同的货币数量线。当货币数量为 时, 与L相交于 ,决定了
利息率为 。当货币数量增加为 时, 与L相交于 ,决定了利息率为 。这时,由于货币数量
从 增加到了 ,因此利息率由 下降为 ,表明货币数量的增加,可以使利息率下降。但是,
如果货币数量增加到了 ,与L相交于 。这时利息率仍然是 。这就说明,由于流动偏好的作
用,当利息率降低到后 ,无论货币供给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也不能下降了。在流动偏好线
上的 以后便被称为流动偏好陷阱。

凯恩斯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刺
激需求以稳定经济的论点。
这是凯恩斯根据对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的分析,为推行其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而提出的
与萨伊定律截然相反的论点。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
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
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
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这一论点被凯恩斯的追随者
们奉为定律,因此叫凯恩斯定律。随着凯恩斯主义的流行,萨伊定律在西方经济学中日渐消
声匿迹。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局面,凯恩斯主义越来越无能为力,凯恩斯定律在人们心目中日渐失去光彩,开始濒于名誉
扫地了。

乘数
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 表示国民
收入的变化, 表示支出的变化。例如,k=2,那么,每年的支出流量比如说投资持续增加,
将导致每年国民收入的流量增量为投资增量的一倍。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
等。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一系列事件来说明。以投资为例,投资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
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
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每一轮的收入总量越来越小
。显然,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的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这一系
列事件中有关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之值等于1 /(1-边际消费倾向);或者,由
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所以乘数之值等于l / 边际储蓄倾向。所以边
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之值越小。乘数是简单的收入—支出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隐蔽性失业
虽有工作岗位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失业,或在自然经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第一种情况
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开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用,甚至在
繁荣时期,过分膨胀的就业也会出现人员臃肿的现象。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
许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不发达国家失业的特点之一就是“隐蔽性失业”。因为在这些国家
里,人口压力问题是发生在货币工资经济发展之前的自给经济环境里的。由于大家庭制度的
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许多在工资
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

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8226;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
。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例如,假定失业率为
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

经济增长的黄金律
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结论。假定经济可以毫无代价地获得它今天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
资本,但将来它不得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存量。黄金律的内容是,欲使每个工人的消费达到
最大,则对每个工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如果目标是走
上使每个工人的消费最大化的稳定增长道路,黄金律决定的数量是一个经济一开始应该选择
的每个工人的资本量。

滞胀
停滞膨胀,又称为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以概括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同
时存在现象时的专门术语。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
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西方经济学家据此认
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呈同方向发生。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西方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或衰退、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以及物价持续上涨同
时发生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现象称为滞胀。

二、简答题
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答: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
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
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
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失业救济金发放则是因为人们失去了工作从而丧失了取得收
入的机会才给予救济。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
计入GDP,因为后者发生了实在的交换活动。比方说,政府给公立学校教师发薪水是因为教
师提供了教育工作的服务。

为什么间接税应计入GDP?
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
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政府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东西的家
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
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
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销售税和3美元的折1日,则作为要素收入的
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折旧一起加到92美元中去作
为收入计入GDP。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能称为投资?
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
,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买了债
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当公
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投资活动

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以及产出等于支出?
答:产出指GNP的生产,亦即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各经济部门的产品价值总和,例如长期
来我们所讲的工农业总产值。假定某纺纱厂1年产出成品(纱)值20万元,其中包括消耗棉
花价值为15万元(我们用棉花代表生产纱的耗费的全部中间产品价值),则创造的价值只有
5万元,而不是20万元。
为什么产出等于收入呢?如果我们暂不考虑折旧和间接税,那么,新创造的这5万元价值就被
认为是生产纱的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及企业家管理才能)共同创造的,因
而要化为这些要素的报酬,即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其中,利润是产品卖价20万元扣除
原材料价格、工资、利息和地租后的余额。假定工资是2万元,利息是1.5万元,地租是5千
元,则利润就是1万元。正由于在国民收入核算中把利润看成是产品卖价扣除成本后的余额
,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
总产出总等于总支出是指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例如,假定
一件上衣卖500元,就意味着消费者购买时支出500元,而这500元又是许多与之有关的生产
经营者(如棉农、纱厂、织布厂、制衣厂、售衣商等)创造的价值即产出。上衣是如此,千
千万万最终产品也是如此,因而就全社会来看,总产出就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在一个经济中,为什么总收入总是等于总支出?
答:当家庭部门进行一笔支出时,企业部门就得到了这笔货币支出。企业部门所得到的总量
就是家庭部门的总支出量。企业部门得到的总量要作为收入给予拥有生产要素的家庭部门。
这里要注意利润也是收入(企业雇主也是家庭部门之一)。由于企业部门得到的总量就是家
庭部门总支出量,企业部门把所得到的总量作为收入支付给家庭部门,家庭部门又把收入用
于支出。所以,在一个经济中,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分别从家庭部门和企
业部门角度来分析的同一个总量。

为什么住宅建筑支出不被看作是耐用品消费支出而看作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答:住宅建筑即当年建造为私人购买和使用的房屋总值之所以列为投资一部分,是由于住宅
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增加是看
作是投资的一部分。当然,房屋被消费的部分可算作消费,假定它是出租的话所取得的房租
可以计入GDP。

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是
三大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
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凯恩斯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认为货币
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
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
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汉森、希克斯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
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
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
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此模型是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试述宏观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和特点。
货币政策的工具一般包括公开市场业务、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和改变法定准备
率三种。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卖政府债券的活动。一方面通过扩大或缩减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决定生产就业和物价水平
;另一方面通过债券价格的升降对利息率产生影响,从而最终影响国民经济。这一政策工具
特点是灵活可变,容易操作,效果明显。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的利率。中央
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来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这一政策工具的特
点是比较被动,商业银行的行为与中央银行的意图往往不一致,同时,确定贴现率的大小也
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困难的工作。货币政策的第三个工具是改变法定准备率。因为货币乘数的
大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所以法定准备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乘数的变动,从而在短期内导
致较大幅度的货币存量和利息率的变动最终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由于法定准备率的变动会引
起货币供给量成倍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只有在少数场合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上,任何使总支出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因素,都会使总需求曲线移
动。这些因素主要有:①消费需求尤其是消费者对耐用品购买的变化;②投资需求的变化;
③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④净出口的变化。例如,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会使总需求
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时情况即如此。

2. 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促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大致有:①天灾人祸,严重的自然灾害或战争会减少经
济中资本数量,从而使任一数量的劳动能够生产的产量减少了,于是总供给曲线会左移;②
技术变化。例如,技术进步会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量,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右移;③
风险承担意愿的变化。如果经济生活中风险增加,厂商愿意供给的数量会减少,从而总供给
曲线会左移;④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如进口品价格上升,厂商生产成本上升,从而使厂商在
原有产品价格水平上生产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⑤劳动意愿的变化。如果人们更偏
好闲暇,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供给会减少,从而使总供给曲线左移。

3. 用IS和LM曲线说明,为什么在古典供给情况下货币是中性的?

答:如图(b)所示,总供给曲线AS垂直于充分就业产出 水平上,当货币供给增加时,LM曲
线右移到LM’,如图(a)所示,相应地,总需求曲线从AD右移到AD’。在原来价格水平(
 ),现在有一超额需求,在图中的 水平距离。在古典供给情况下,产量不可能扩大,超额
需求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向上移动(如箭头所示),直到 为止,价格水平上升引起实际货币
供给 减少,在图(a)中,LM’仍向左上方移动,仍回到LM位置,结果,价格上升了,产出
没有变化,显出货币中性。


5. 比较古典和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价格水平、总产出、名义GNP、利率
和就业量的变化情况。
答:在古典模型中,货币供给扩大会使价格水平上升,名义GNP增大,但不影响其他变量。
在凯恩斯模型中,价格水平上升的同时,总产出、名义GNP、就业量都将扩大,利率下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192.168.52.101]

附件: 名词解释.doc (125 KB) 链接:
http://bbs.szu.edu.cn/att.php?p.99.2740.38002.doc
全文链接:http://bbs.szu.edu.cn/bbscon.php?bid=99&id=27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