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achel (妈,我爱你。), 信区: CL
标  题: 迷与悟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12 22:31:27 2007), 站内

                               迷与悟

   勤耕心上田,慧在吾心中。 ——题记

   佛家在证悟和超越生死时,首先对世间各种痛苦的根源进行了追问。

   人为何会有生老病死呢?是因为有我之故。什么又导致了有我呢?是爱欲之故。爱欲又
何来呢?因为我们有感触和感受之故。感触和感受又从感官而来,即眼耳鼻舌身意,佛家称
之为六根。这六根具位,则又有六入之名色。名为精神,色为物质。这名色又与识互生。识
既是先天具备之力,遇缘托胎而生,又是后天的名色通过六根生之。而这名色与识互生中间
,又需要行来帮助。行是指发动自身的身、语、意三业,而造成罪福。那为什么又会有行呢
?佛家找到了行的根结——无明。无明是过去烦恼的总称。它的体是痴,以迷暗为性,由此
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为生死之本。这就是佛家十二因缘的大致内容。

   从这里,佛家得出了结论:

   流转的相是生,无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众生想要不死,惟有不生,即惟有断除无明。
无明断除,则诸垢皆净,从而获得情境无碍的澄明之境。这就是真实的悟界,即不生不死的
解脱自在。

   佛家在证得生死之本后,还要论证如何才能断除无明到达了无牵挂的澄明之境呢?佛家
又用四圣谛来解释。即苦、集、灭、道。

   苦谛:除了生老病死之外,还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
,相遇会见,心生不安)和五阴炽盛苦(五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此为苦当知。

   集谛:即贪、瞋、痴。贪的是名利财色,瞋的是忿恨嫉妒,痴的是事理不明。要去除这
三者,要通过布施、忍辱和智慧这三条路,才可以进入涅槃。布施是去除贪欲;忍辱是压制
瞋怒;智慧是远离愚痴。此为集当灭。

   灭谛:苦谛都是有集谛而生的,所以要用佛法来断除集谛,则众苦皆消,生死解脱,得
寂灭境,安住涅槃。此为灭当证。

   道谛:即解脱欲海的大道。这里回答的是如何来断除集谛。断除之道由以下八种觉悟正
道构成:正见(正解佛法),正思(无邪思想),正语(净美的语言),正业(高尚善良的
生活),正命(有德的生命),正精进(积极的精神),正念(坚定的信念),正定(禅定
的精神境界完满的人格)。此为道当修。

   这四谛中,苦谛和集谛是迷,佛家称为苦海;灭谛和道谛是悟,佛家称为慈航。对执迷
不悟者,佛家还有一套因果报应理论来惩罚之。

   由此,我的理解为:其实迷就是被欲望操纵,悟就是看到欲望的虚妄而节欲。要想获得
心灵的宁静与幸福,获得除却生死轮回的圆满境界,除了此途外,别无它路。 无独有偶,
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的快乐公式也证明了这一点:快乐=现有物质条件/欲望。要想获得
更多的快乐,最大限度的节制欲望,是获得快乐的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或许,这也是我们
常说的,知足者常乐吧。

   时常,我们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模式生活,做事情会很主观,想要得到的东西很多,
很容易感觉这儿不爽那儿不快,很容易郁闷很容易动肝火,或许这都是欲望所至。我们不可
能象佛家的比丘和比丘尼们一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或许,我们至少可以在生活中
多一些了悟,少一些痴迷,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人生不过百年,烦也是过,乐也是过
;迷也是过,悟也是过。只是哪个更好些呢?

   很多东西尚不能参透。此为近日读佛家典籍札记。

--
                ぐ    ╭══╮
     ╭══╮ き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〥         ╰╯╰╯ ★               ╰══╯╰══╯


※ 修改:·Rachel 于 Jun 12 22:37:15 修改本文·[FROM: 192.168.172.158]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72.15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