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fann (除了你我谁都不要), 信区: NORC
标  题: [转载] 再续.................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Jul 29 22:49:22 2001),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ounseli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happyall 所发表 】
没有学术权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文史哲这些老学科,当没有权威后,立即呈现
出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教师们纷纷宣布自己是“权威”。而在那些历史短的社会
科学学科,问题更是严重,大家都差不多,谁也不服气谁,甚至经常你说我水平差
、我说你水平差,无休止地相互攻击。这个问题与“学术倾向”斗争、权力斗争搅
和在一起,把许多系搞得乱七八糟。评职、定岗必然带来一场大混乱,因为谁也没
有资格说哪个行哪个不行。


权威缺失还要从成果的评价体系上理解。目前,没有那家刊物能够算得上是“权威
刊物”。一些刊物的位置很高,但其中很少有创新性成果,学术刊物的最大读者群
(研究生)基本不看这些刊物;而一些办的很好的民间刊物,又不被学校承认。据
说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近年来在刊物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根据刊物的实际
水平来划分档次;而多数大学在这方面基本是无所作为。院系执行的情况则是更是
“多样化”,许多都是当权者自己任意宣布,连报纸和一些通俗性读物都被定为“
核心期刊”。这样就没有什么标准可言了。一个系里的学术委员会主席说:“我们
没法判定一个人的科研水平,只有靠字数来判定。”这句话说明许多问题:首先,
他本人不是够格作学术委员会主席;其次,他的系里没有学术权威;其三,目前的
评价体系混乱。


各种各样的科研项目审批和评奖同样没有权威信。国家和教育部的项目的审批,每
年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组织,但是人们却一直对其作用有怀疑。自然科学的实
情不了太清楚,人文社会科学则可以说是在浪费钱财。每年组织申报项目,中青年
教师都态度极其冷淡。

系领导再三动员,还是没有几个人申报。因为大家都知道项目审批过程不透明,所
谓“不透明”就是“黑暗”。评审委员很多,每人分一个项目,就所剩无几了。许
多项目本来就是他们为自己设计的,他人岂能有份儿?少量的项目没主,那是需要
人情关系。听一个外省大学的教授说,他一个项目得到3 万元,而为了评上这个项
目,托人情、走后门、送礼、拉关系、在北京活动、住宿、往还车费,共花了4 万
多元。他实际上得到的资助是负1 万元。但是,可不能小看这负1 万元资助的项目
,它对于申报者的前途作用可大了,甚至对学校也是一个光荣。所以,每个大学的
科研处,抓“国家项目”是头等大事。


这些项目,带头人水平高的,还能出一、两本好书,水平不高的,连一篇象样的文
章都写不出。多数都是找几个、十几个熟人合伙编一本书,然后通过关系出版。有
的书只印1-2 千册,甚至几百册。就这还卖不掉。卖不出去没有关系,留着评奖。
评了省部奖,再评国家级奖。评奖对于有的人难于上青天,对于有的人却是易如探
囊取物。因为,评奖过程同样是不透明。黄鼠狼烤火——各往自己怀里扒。然后是
熟人关系。只要进入了这个网络,很差的书也能评上个“三等奖”。


这样一来,项目和评奖没有任何的权威信,人们对它都是一笑置之。

但另一方面,它却很有用处。有的国家项目的成果,尤其是有些“史”

类的项目,长达十几卷书,参加编写者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如果得了奖,每人都可
以复印一份奖励证书,拿去评职称。学术委员会没有学术权威,谁也不敢不认它。
一个国家项目如果获了奖,能够帮助一大批人晋升职称,其中许多人根本就没有什
么学术水平。一本书使一堆人提上教授的例子十分普遍。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些
“科研成果”一直在给大学的管理添乱!


5.最后的一招:最后的一招就是“评先进”。这和上面说的评奖有联系,因为评奖
也是评先进。


西方国家也有评先进的事情,比如推举“优秀市民”、“时代佳丽”之类,但在西
方这仅仅是为了点缀社会生活,大学里不搞这样的名堂。而中国的大学则是“动真
格”,在其他办法不灵光时,把这作为撬动杠杆。在中国,评先进模范人物始于汉
代的察举制度即“举贤良”制度。“举秀才”、“举孝廉”、“举贤才”、举“清
官”、“节妇”、“烈女”等等,两千多年历史上的确举了不少。


文化大革命是举“学毛著积极分子”和“斗私批修积极分子”,出了不少的“钢队
长”、“铁姑娘”、“硬嫂子”之类的模范人物。但是,整个历史上的种类都加起
来,也没有现在的大学的种类多。近年来,北京的有的大学花样之多,令人吃惊:
“优秀教师”、“模范党员”、“优秀基础课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管
理人才”、“优秀思想工作者”、“优秀研究生课程”、“优秀本科生课程”、“
优秀人才”、“优秀老教师”、“优秀中青年学者”、“突出贡献者”、“跨世纪
人才”、“百人工程”、“优秀项目奖”、“优秀科研奖”、“中青年科研奖”,
等等;此外还有从海外、国内公司拉赞助设立的奖,其数目也不下几十种。一个大
学有这么多的奖励,说明奖励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有的院系,每个教师都能抱出
一堆大红皮子的“奖励证书”。


人才工程好像是高校改革的“尖端武器”。目前,高级的人才工程有好多种,比如
国家教育部的“跨世纪人才”等。这些重要的人才工程,入选者一般都有一定成就
。但是,这充其量也只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想的一个蹩脚措施。人才不是选拔的
、也不是靠行政力量“培养”的。人才是在适合人才生长的环境中成长出的,不大
力改变环境土壤,而去树立标兵,实在是本末倒置的措施。


各种人才方案,决定是否入选为“人才”的参数很多,比如年龄规定、职称规定、
人缘关系等,并不只是根据“才”。许多真正优秀者不能入眩一个系主任经常向人
夸耀他系里的有“2 名国家级人才”,并且,他的系“是藏龙卧虎,几个更大的人
才还没有入选,因为年龄大了1 、2 岁”。这是笑话。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4.2]
--
※ 转载:·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18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