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bsyghnh (远离郁闷找寻快乐), 信区: NORC
标  题: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事德育工作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May  4 21:54:24 2003), 站内信件

形势的变化非常快。教师这一职业从没人要当到有人当,接下去说教师多了还要下
岗。教师这一职业还从好当到现在的难当,现在的学校校长难当,老师更难当,担
任班主任的老师尤其难当。

  有人说校长难当,因为校长身上的担子重,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教
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安全事故等,校长都是第一责任人在当前经济较为落后的建德
当一个校长确实难。但当校长难和当老师难不同,用旁人的话说,校长当得不好,
挪挪位置还可以当校长,老师则不同。

  老师一方面要受校长的管理,受校长的领导,重者还要受校长的训斥。对现在
的校长的评价有很多,我在此试举两例。“现在的校长全是对领导负责的政客,或
者干脆就是惟利是图的商人,少有人格高尚者。”“现在有的校长看得清清楚楚的
就是一个人格低下者,人性恐怕早已泯灭,对学校的管理进行的是人治,而非人性
化的管理。”有一位带小孩的女教师曾这样评价她的校长:“现在的国立学校校长
在管理上基本是把学校当作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碰上善良的,他还把
老师当个人。碰上控制欲强,不可一世的,那就只能由他信口雌黄地指着鼻子骂。
你若敢有一丝反抗的眼神,对不起!送你小鞋,请你走人!四点下班紧急通知开会
,家常便饭!五点散会太早,六点不晚!家里有老,爬起来烧饭,家里有小,自个
从幼儿园回家!更紧急的时候携夫带子双休日到学校奋战到子夜,如若时辰已到,
尚未完成,请你吃顿‘鞭三饭’!中国辈有拼命三郎出,你拼伤了正好换个新的!
”上述这些评价,可能有些偏颇,但反映了我们的老师确实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老师是难当。

  老师难当的另一方面就是面对自己天天教育的学生教育难。现在不是提出了新
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吗?可你一天从早到晚,
忙死忙累了,你的学生还不买你的帐呢!有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读书读厌了,
在离校出走前给他们的老师留下了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
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喊深,可是,我们都恨你。你为我们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
……但如果让我们选择学习和牺牲,我们宁可不读书。”

  一位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从早到晚,起早摸黑,抛开家庭,抛开子女,围绕
我们的学生转,完全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可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呢?这就需
要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反省和深思了。这也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一定要体现学生是人这个原则。

  人不仅仅是简单地体现在他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更重要的还是体
现在他是具有思维和意识的高级动物,因此,他要讲人格,讲人性,讲人的发展变
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谁把握了
这一点,谁的教育就会成功,谁不能把握,谁 的教育就有可能失败。著名的教育
改革家魏书生在他成名后,仍担任校长、书记,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
课。尽管一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外面作报告,开讲座,但他回校以后根本不
补课,教学成绩始终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他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像大
多数的老师一样把学生当作一个任老师灌输的容器。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在这儿我句几个例子。

  (1)时刻关心着学生。有一个幼儿园,在一天下午讲晚课后,就让学生到外
面的活动场地上玩,而教师自己呢,都围坐在办公室里一起织毛衣。结果一个小朋
友在滑滑梯时,衣服的吊带被钩住了,整个人被悬吊在空中,那根吊带刚好卡在脖
子上。小朋友都是不懂人事的,根本就无人叫喊。一直到傍晚,第一位来幼儿园接
小朋友的家长看到才发现。酿成了大祸。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时
刻关心学生,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2)了解学生,经常分析学生的变化。在教育的案例中有一个有名的《马克
的故事》。这个学生极为顽皮,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常常发出一些怪音,以吸引着
自己班上的同学。老师说他两句,他安静一会儿就又开始他的杰作。后来老师火了
,跟马克说:“你如果再这样,老师就用膏药封住你的嘴巴,让你不能说话。”可
是马克还是忍不住发出了怪叫。老师呢,也真的用膏药往他嘴巴上一贴,马克从此
就不再课堂上讲话了。可是一连几天,马克都不说话了,老师感到不对了。马克的
老师开始反省自己,并在想尽办法挽回自己犯下的错误。一天,老师叫同学们为自
己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写一条优点,同学们照做了。马克的老师用了四天的时间对这
些材料进行了整理,然后在课堂上把写有四五条优点的纸条发给了每一位同学。孩
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了。在二战中马克不幸牺牲了,他的母亲打电话邀请马克的老师
参加葬礼,葬礼上,马克的母亲把马克的时刻带在身边的遗物给了老师,老师展开
一看,是一张折叠处几乎断裂的发黄的破旧的条子,内容就是老师写给马克的优点
。葬礼结束后,马克的同学都围着他们的老师,一个个那出了他们保存多年的老师
给他们的小纸条。这个案例中的老师的行为,放到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来分析,他有
体罚学生的行为,但他能有错就改,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3)面向全体,关心每一个受教育的人。有这样一位小学生,在读一年级的
时候,新发下来的课本在15天之内他就能背诵所有的语文课文,智力非常好。可就
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老是做小动作。为什么呢?因为课堂对他没有吸引力,一堂
课的内容,大部分的他都会,当然就坐不住了。老是坐小动作老师肯定得批评。时
间长了,批评也就多了,老师跟家长的反映也越来越多。小孩子,白天在学校里接
受老师的批评,回到家里又要挨家长的骂。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厌学了。一位智力
优异的孩子从此就成了一位后进生。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故事,又是一个非常悲惨
的故事,可它是现今社会我们教育内存在的比较普遍的事。这种事件的形成是我们
的老师不了解我们的学生造成的,是我们的老师没有去观察我们的学生,分析我们
的学生造成的。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应该实施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实施,令人痛心
。像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都要被教育淘汰,那智力差一些的学生呢?长此下去,我
们的教育如何才能体现“为了一切的学生”?

二、德育工作要讲究方法和艺术。

  德育工作面对的是人的教育,而非一般动物的训练。所以必须要讲究方法和艺
术。

  1、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为什么要蹲下来看孩子?因
为只有蹲下来才能和孩子处在一种平等的地位,才会给孩子一种信任感,而非居高
临下的感觉。当我们跟自己的小孩子,跟亲戚朋友的小孩子玩耍的时候往往回蹲下
来笑眯眯地和孩子交流。“开,抱一抱。”“噢,真乖。”“来,叫一声叔叔、叫
一声阿姨。”等等这时候的小朋友都比较快乐。我们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站
着和孩子交流,小朋友就要仰着头来和你说话,这是非常累的,久而久之就会成为
畸形。当然,多数的小朋友是不会这么傻的,他们的做法通常是对你不予理睬,不
和你交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你蹲下来,孩子就能看到你的眼神,从中他能体
会你是否跟他处在平等的地位。你的举动,你的言语都会从你的眼神里流露出来,
他能体会你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亲昵的还是敷衍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是
大人们才能体会,二三岁的小孩也能体会,我们所教的中小学生同样能体会。如果
我们老师没有从内心上把孩子摆上平等的地位,那我们的学生就会远离我们,甚至
惧怕我们。我们给学生留下的只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令人生畏的感觉。对孩子来说
,我们就缺乏信任。美国有一本电影《师生情》当中有一个教孩子“数数”的镜头
,看了以后很令人寻思。

  为什么说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呢?现在的超市经营者,很懂得少儿
心理,在超市的货架的低架处一般都摆放儿童玩具和儿童食品,而高架处则摆放供
成人挑选的货物。如果我们带孩子走进潮湿,在我们的视线内的物品问孩子要不要
,大多数的孩子是不理睬你的,因为他看不到你所指的那种商品。而在他的视线内
,他看到的都是他喜欢的琳琅满目的儿童商品。如果你蹲下来,问他视线内的商品
他要不要,他跟你的感情会因此进一步加深。

  幼儿园的小朋友,你非得叫他看无图画的少儿读物,他会觉得很乏味,这并不
是他错了,而是你指挥失策,因为你没有蹲下来体会他是怎么看世界的。

  曾经有一位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对称”这个词时,为了让学生们对“
对称”这个词有更深的理解,就在课堂上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谁能说说人身
上什么东西是对称的啊?”同学们的回答非常踊跃。“耳朵是对称的,眼睛是对称
的,手是对称的,脚是对称的”……这时候,有一位男生举手回答说:“老师,屁
股是对称的,我小鸡鸡上的两个蛋蛋是对称的,我妈妈……”没等孩子说完,老师
用严厉的目光盯着这位学生训斥说:“你坐下,不要你说了!”孩子惊奇了,委屈
了:“同学们不知道的东西,我说了,老师为什么会不高兴呢?”下课后,老师又
把孩子叫到办公室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并立即打电话给他的家长,告诉他的家长说
:“你儿子这么小就这样流氓,长大了怎么办?”搞得家长惊慌失措。

  2、多尝试目标性的语言激励。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
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
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
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
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
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
,如何地勇敢等。解雇,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
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
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996年,当时的新安江镇教办在
全镇教育系统推出了30条“教师忌语”,实际上就是“贴标签效应”在具体教育教
学中的应用。如果我们打捞上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着“笨蛋”、“猪头”、“怎么这
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这位学生就真的成了
你所说的“笨蛋”了,“贴标签效应”也因此发挥出了它的负向功能的作用。因为
这样的语言回在不知不觉中扼杀孩子的上进心,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老师们必
须力戒嘲笑羞辱、歧视绝情、责怪抱怨、威胁恐吓、敷衍欺骗性等语言,多用目标
激励性的言语,前面我们谈到的美国影片《师生情》中“数数”的镜头便是一例。
当我们看见一个大孩子欺负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言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怎么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负,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的父母讲,也揍你一顿
,看你怎么办?”“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负小朋友的是吗?”
两种说法,两种效应,结果截然不同。

  3、要艺术性地使用常规的教育手段。比如对学生的惩罚、家访、找学生谈话
等等,这都是一些常规的德育手段。但使用这些手段的时间、场合、方法不一样会
有不同的效果。

  (1)惩罚。目前,老师们对学生的违纪,不完成作业等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一
定的惩罚手段,如抄写课文、生词,跑步、罚款、坐反省桌等等,这些惩罚有不少
带有强制性,甚至违法性。我们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用以约
束、规范法人和公民行为的文本,是为巩固统治阶级地位,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
定而制定的。如果说我们的老师们制定的惩罚性措施,也带有强制性,要体现老师
你的随意性的意志,你有理由吗?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伤害人。
魏书生同志也有一些惩罚性的措施,但他的措施不伤害人。犯了错误写500字的说
明书,锻炼写作能力。迟到了,为班上的同学唱一首歌或做一件好事以弥补,多好
啊!这体现了学生是个人的教育原则。

  (2)家访。现在的家访可以说是老师怕,家长怕,学生更怕。为什么?老师
怕原因有二。一是怕麻烦,二是怕家长不接待。我在1995年10月18日的《浙江教育
报》上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家访的尴尬》的文章。老师到学生家里家访,学生的家
长爱理不理的,老师自讨没趣,能不怕吗?家长怕什么?一怕老师上门讨钱(家庭
经济困难的,学费尚欠学校的),二怕老师上门告状,数落家长。家长多没面子啊
,能不怕吗?学生怕什么?就怕老师告状,搞得不好要挨揍的。

  大家都怕家访,原因在哪呢?我对家访的问题研究以后于1996年11月13日在《
浙江教育报》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访问”不可有灰暗色彩》的文章。文章阐明
了“现在的家访似乎成了学生在校表现差的象征”的不成熟的观点。同时呼吁老师
要正确对待对学生家庭的家访。应该说,通过家访,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家长可以掌握学生在校的表现,从而相互配合,形成最佳合力;通过家访,老师
和家长可以相互督促,相互勉励,增强对孩子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家访,可
以让孩子知道,老师和家长时刻在关心着他们的成长,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
兴趣。正因为如此,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学生犯错误了才去家访呢?换一句话说就是
,为什么要把家访变成告状式的访问呢?当我们走到学生的家里时,恰逢家长在搓
麻将,我们对家长说一声:“××家长,我们老师给你送喜报来了!”家长能不笑
眯眯地为你沏茶吗?这一句话既沟通了你和家长的心,为家访创设了极好的氛围,
有促进了孩子对你的信任,增强了孩子的信心。

  (3)找学生谈话。现在找学生谈话基本上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学生犯了错
误,叫到办公室,先问前因后果,后是批评教育,检查检讨。自卑心强的学生可能
会从此一落千丈。而那些“破罐子破摔”、“脸皮厚”的学生则根本不见成效。为
什么我们不能换换方式?比如在上、放学的途中,或故意让学生帮着做点什么的时
候和学生交流交流思想和感情。找学生谈话,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慎重考虑时
间、场合、情景的选择,要放松学生的思想才能达到心与心的沟通。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开通了不少中学生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室。接电话时要等
铃响两下才能接。接快了,他会认为你就在等他的电话,不能消除他的恐惧感;接
慢了,他会认为你办事拖沓,不值得信任。在咨询室里,老师的位置坐向和学生位
置的坐向要成45°角,椅子的高低要一样等等,都是为了创设一种平等的情景。学
生在向你倾诉时,你要时不时地插上两句或点头,以示你在倾听。你要一言不发,
他会觉得你对他不感兴趣;你插话太多,他又会觉得你办事武断,不尊重他。这些
都是对德育工作的一种艺术处理,很值得我们在平时找学生谈话时借鉴。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读过她的事迹的人对她读非常佩服。她曾有一位女学
生有早恋的现象。她找这为女生谈话不下于20次,可是每次谈话都不涉及与学生早
恋有关的事。走廊和、教室里、办公室里、上放学的途中,她经常找这位女生谈话
。常问一些诸如:“近来好吗?”、“会不会有什么心事啊?”、“想不想和老师
说说心理话啊?”等等。时间一长,在一块谈话的内容越来越多,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就越拉越近,最后,这位女生把有关早恋的情况向老师像对妈妈一样和盘托出,
任老师趁热打铁,也就转化了这位学生。

三、要改变德育的评价方法。

  现在的德育评价是不科学的。目前有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仍然是用等第
制,即甲、乙、丙、丁四等,甲为优秀,乙为良好,丙为合格,丁为不合格。有的
学校对德育的评价改为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的评价,是否合理也有待研究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在临近期末的时候,给学生发了一张纸条,要学生把在
本学期内是否说过谎写在纸条上,结果有两个学生在自己的纸条上写上了说谎的情
况。在期末成绩报告单上的品德评价自然就成了不合格。假如这两位学生不把说谎
的事告诉老师,那他得到的评价可能就是甲等,优秀。现在学生告诉老师了,而得
到的评价却是不合格,那么,下一次,学生还会告诉你吗?那么你说这样的德育评
价导向是不是正确呢?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这两位学生曾经说过谎,但已认识
到说谎是不对的,于是就承认了错误,应该说承认错误就是好同志,应该给予好的
评价,否则就失去了德育评价的必要性。


--
除了亲情友情爱情之外的第四感情:?


可共谈笑风生,却难风花雪月
?
               一生伴你浪迹天涯,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1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