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ly (一枕春酲), 信区: NORC
标  题: [转载] 笑在雏凤高歌时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May  1 17:11:21 2005) ,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CA 讨论区 】
发信人: lly (一枕春酲), 信区: CA
标  题: 笑在雏凤高歌时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May  1 17:10:14 2005) , 站内信件

笑在雏凤高歌时
——访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相南翔先生

    2004年对于我校的文学青年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色彩多姿激动人心的一年。是年,

《广州文艺》第9期“深圳大学学生专号”和深圳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化天地》第3期“师院

学生专号”相继出版,在我校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对激励学生投身文学写作产生了直接的促

进作用。而这两项活动的策划和主持人便是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教授、国家一级作家南翔先生

。在相南翔教授的引导和帮助下,我校的校园文学创作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此,笔者怀着

崇敬的心情拜访了相南翔教授,请教授文传经之道。下面便是相南翔教授的即兴谈话。
    我在大学长期从事中文教学和文学创作,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一些文学创作实践是

非常有必要的,而这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创作的引导极为重要。前面提到的两次活动,在我看

来,主要是为了调动师院及全校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们行动起来,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逐步掌握阅读、写作和表达三大基本能力。我曾送给师院中文系学生三句话:要有激烈的投

稿冲动,要有强烈的发表欲望,要有浓烈的写作兴趣。三句话归结到底,就是鼓励学生进行

文学创作,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才能增强大家的文字功力,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当然,我们不仅仅是向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而且围绕阅读、写作和表达三大要求开展

了一系列的教育引导活动,为学生从事创作提供种种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能够得到自由而全

面的发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喜欢向学生介绍书目,书目范围广泛,主要

涉及古今中外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作品。读书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感和提高

审美能力,而且促使学生积累从事创作的文学素养,领会写作模式,明白何为好文和美文等

,这些对培养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和丰富学生的想象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培养学生的投稿意识和写作兴趣。作为老师,除了讲授一些基础的小说理论和介绍

一些写作技巧外,引导学生了解全国的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使他们懂得怎样向不同的载体

投稿等也非常有必要。因为学生往往对这些不是很了解,而光写不发,是很难维持长久的写

作动力的。另外,支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文学团体和社团很有必要。目前,深大学生有不少自

己的文学团体,不同的学院都有自己的文学园地,可谓院有院刊,班有班刊。如师范学院有

院刊《浪淘沙》,一些班又有《青梅》、《原色》、《新芽》、《璞玉》和《今夜的彩虹》

等班刊。社团刊物活动活跃,必然促使校园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在此基础上,我们适时举办

了一些诗歌朗诵大赛、写作大赛和征文大赛,特别是近期举办的深圳文化局《文化天地》“

师院学生专号”、《广州文艺》“深圳大学学生专号”征文活动,影响很大。2004年9月19
日《深圳特区报》和2004年10月10日《深圳法制报》分别以《尖尖小角迎风立———深圳大

学校园文学创作综述》和《深大校园文化是一道七色彩虹》为题对此作了积极的报道和肯定

的评介。此外,还要提及的是这两期学生专号中的美术作品都出自深大学生之手,充分体现

了深大学生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突出。我们举办这些活动,目的就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

的平台,鼓励学生出成果,坚定信心进行创作,同时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新闻采编能

力,拓宽学生的社会视野,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迎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注重“引进来”,为学生提供学习为文的机会。我们不间断地请一些作家、评论家

、高级记者和文学编辑到深大来讲课甚至写作,使学生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学习为文之道,

同时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侯军、《人民文学》副主编李敬泽

、《文学天地》的朱子春、《广州文艺》副主编文能、《羊城晚报》副主编熊育群、《鸭绿

江》主编刘元举、深圳育才中学教师兼作家严凌君、还有谷雪儿、丁力、谢宏等都曾来深大

和师院讲学传经,对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投身文学创作

和学习。同时,这种零距离的讲学方式,也使学生有机会认识这些作家、编辑和记者,为学

生创造发表园地和发表机会。目前,师院学生已在《羊城晚报》发文20多篇,《深圳特区报

》、《深圳商报》也发了不少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
    四、提倡“走出去”,重视学生社会素材的积累。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学生不仅要学会

用眼睛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而且要学会表现社会。为此,我们注重将社会实践和学生写作

联系起来,把学生带出去,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文学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深圳一些房地产公

司和楼盘、《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第二劳动教养所、福永镇街道办事处等地

方,进行实地文化考察和社会调研,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培养观察事物、分析社会的能力

,消化和接受课堂知识,写出富有生活意味的文学及新闻作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增

进学生阅历,锻炼学生能力,而且沟通了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

良性互动。
    现在,我们经过多形式、全方位、广泛性的文学熏陶,以及社会交流和校内外互动,学

生的写作兴趣日渐浓郁,发表作品层出不穷,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个人发表作品多

则100多篇(如裴国辉),一般的也有10至20篇,体现了大学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素质
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学生将来开拓就业门路、立足社会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聆听南翔教授的一席话,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在许多人忙着争名逐利,不少老师上课只是

应付学生的情况下,他心里始终装着学生,心甘情愿地把大量业余时间花在学生的社会实践

活动上,殚精竭虑,劳碌奔波,体现出一个大学教授的奉献精神和高尚风格。愿我们的教师

队伍中涌现出更多像南翔教授这样的好老师,那将是广大学生的极大福祉!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0.21.224.231]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0.21.224.23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