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iudege (gezi), 信区: Student
标  题: 深大走出去的哈佛人《筑梦踏实,心怀天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Feb 24 23:55:19 2010), 站内


                              筑梦踏实,心怀天下
                                  ——深大毕业生在美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作为一名光荣的深大校友,我很荣幸能借这个机会,把我在美国7年的一些求学、工作的经
历及心路历程与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将来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也希望此
文章能激发更多的朋友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深大的振兴加油。

学习篇
哈佛大学见闻和感触

出国VS就业
到底是出国还是就业,可能是大学里同学们常讨论的话题。每个人的情况可能略有差异,但
一般人的生活轨迹不会差得太远。从我在美国认识的其他留学生的情况看来,如果是读理论
学科的同学可以直接出国攻读高一级的学位,但实践学科的同学应该先工作一段时间再出国
读书比较适合。

学习的目的
记得,我在深圳大学读书时是比较用功的,专业课也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到了离开校门的那
一天都还没有想到过要出国。对于我来说,出国的诱惑远远不及工作的成就感。毕业后我迫
不及待的进入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设计公司,实现着我的理想。自认优秀的我在现实和理想的
碰撞中遇上不少困难和挫折。我觉得自毕业以后,学习才刚开始。不过学的东西不光是专业
知识,还有更多的是待人处事、团队合作、职业素养等社会经验,这是在传统教育里没有涉
及的,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另一方面,我在业务上也遇上一个很大的瓶颈——我从事
的领域(景观建筑学)是一个刚刚起步的领域,中国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我看到了
这个行业广阔的前景,但是目前我却欲学无门。刚好此时有一位与我们公司合作的加拿大籍
景观建筑师对我说,你应该去国外学习。于是就萌发了我去西天取经的念头。我知道了自己
的方向,一年多以后,我如愿的来到美国景观教育的最高殿堂,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人的一生只有10%的知识是在学校里学的,而90%的知识是在离开学校后学到的。在象牙塔里
学习的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人群菁英,天之骄子,社会栋梁。好像懂了很多东西,但又不知
道自己懂的是什么。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直接选择出国,其实就是从一个襁褓换到另一个襁褓
,促使自我陶醉感进一步加强。如此出国后,会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情商较低,后劲不
足。变成了为取得一纸文凭而出国。可想而知,这样的人才将来回到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
受到何等的打击。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许多海归变成海带的原因之一。相反,如果在这时候选
择先参加工作,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放在社会实践中检验一下,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检验,
真正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比较薄弱,什么领域比较感兴趣,然后抱着明确的目的去进修,会有
较大的收获。出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哈佛是怎样炼成的
2001年那年暑假,我捧着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喜悦中。我想这是我人生
中第一个成就,一个里程碑,对我之前努力的一种肯定,值得庆贺的。我怀着美好的憧憬,
家人朋友的期望,飞到了大洋彼岸美丽的波士顿,开始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我感谢上天的
眷顾,承诺要尽最大努力,取得“真经”。接下去在哈佛的2年学习中,我可以用一个“异
常辛苦”来形容。刚开始,新鲜感和学习的压力充满了我所有的时间,我只希望一天能有
48个小时。要过语言关、专业关,还得过文化关。身处世界精英膜拜的圣殿,知识的浩瀚海
洋,哈佛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了,我把吃饭、睡觉外的每一秒钟都用在学习上面。在一
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我的睡眠只有4,5个小时,有时甚至只有3小时,一天只有空吃一顿饭
,2年下来,胃当然是没有悬念的坏了,到现在我还在吃药。那时最奢侈是睡觉,其次是吃
饭。记得常常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我都能靠墙站着睡着。那时的每一天,我都在突破自己
的极限。当我在毕业典礼上接过金灿灿的学位证书时,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实现了人生中
的第二个成就。

这两个成就使我深刻体会到,勤奋刻苦是成就卓越的唯一途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天赋也
不是与生俱来的。所有的梦想、成就的达成不是靠豪言壮语、信誓旦旦,而是靠日日夜夜,
无人问津的默默奋斗及超人的顽强意志。幸福和成功属于那些勇敢追求的人们。对于我来说
,两年的辛勤和汗水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和终身难忘的经历。我想很多哈佛的毕业生,都会
有这个体会。哈佛就是这样炼成的吧。筑梦踏实,成就非凡。

学习方法论
在哈佛上课的压力很大,很多课程都是讨论课(seminar)。老师会先发阅读材料,要课前
完成阅读。然后课上把遇到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老师一般只是引导讨论,开场
和最后总结一下,中间主要靠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老师会记堂上表现分,如果事前没有预习
,不发言或乱回答,堂上分就没有了。然后课后要写报告,把堂上的问题总结一下,并提出
自己的看法,算平时分。到期中、期末时,需要限时写一篇论文。通常我们这些非英语国家
的学生在这种课上就得付出更多的时间,克服语言和历史背景方面的障碍。

一般来说,老师布置的阅读,数量巨大而且很多都是生涩的理论和崭新的领域,基本没有学
生是可以全部读完的,尤其多数学生还有其他重大科目需要花费时间。设计这种讨论课的目
的其实是培养学生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一些陌生领域以最快的时间进行了解及
掌握,并且迅速做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是一种快速学习法。这样的在日后的工作、实践中
,这种学习法就能帮助学生快速的解决问题,占得先机。

课程自助餐
我们都知道,营养均衡是健康的基础。知识的“营养均衡”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哈佛选
课时,很像一个自助餐会,没有两个学生学的课是一样的。除了一两门专业必修课,其余的
课你可以选择波士顿任何一所大学的任何课程,只要系里认可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
对商业、法律、文学、政治、艺术等感兴趣的话,你都可以选择。在第二年时,我就选修很
多跨专业的课程,比如微观经济学、交通学、施工管理等,也旁听了一些麻省理工学院的课
程。

1941年,哈佛开始实行选课制度,开始了美国高校的课程改革。美国许多高校步哈佛后尘,
选课制度遂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在哈佛的成绩单里,只有Pass和Fail两档,
也就是说学校不鼓励学生攀比分数,只要能过关就好。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的领域
,而不局限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全面的发展,不断开阔视野。因为学校的成绩单在日后的工
作中是无法作为能力凭证的,但学生广阔的视野及敏锐的目光却是他们日后星光闪耀的根源


淘汰制
在多数顶尖大学,都有淘汰制的说法,哈佛大学也不例外。设计学院的学生手册里明确规定
一学期2门功课fail就勒令强制退学。每门功课在期中的时候,如果达不到老师要求的话,
老师会发出警告信,书面警告学生。这其实给学业不佳的学生不少压力。每年都能听到学生
不堪压力寻短见的事情。我的一个台湾同学,就因为课业达不到要求而被劝退,听到这消息
后,我也不寒而栗。怪不得在毕业会上,大家都抱头痛哭,因为能够顺利毕业,已是一件幸
事了。有一次,在一门设计课的期末评图上,一个学生因为没有准备充分,在讲述她自己的
设计时言不达意,才讲到一半老师就叫她把图给摘下来,说“这怎么能挂出来呢,这叫设计
吗?”她就灰溜溜的把图摘下了,“慢着!你怎么不为自己辩护呢?”老师又说到。“以后
到了社会上,如果业主为难你,你难道就放弃、妥协?如果学校不淘汰你,你也会被社会淘
汰的。”

其实哈佛所倡导的淘汰制,是一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确保从这里毕业的每个学生都
是非常优秀且很有竞争优势的。学校认为,如果学生在学校连课业要求都达不到,在社会上
如何与其他人竞争?将来的社会充满了挑战,社会只相信有实力、勤奋的人,不相信眼泪和
借口。哈佛绝不姑息弱者。

生活篇
美国生活,美国人

除了工作和学习,在美国生活,了解美国社会是留学生必然要面对的过程。与中国民族单一
性不同,美国是一个世界民族的大熔炉,有着独特的文化。在美国生活,就需要拥抱和包容
这些文化差异。留学生都觉得:语言关易过,文化关难过。

融入VS 独善
和大多数留学生一样,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都会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充满好奇,很想
了解关于美国的一切,尤其是主流社会。尽管自己已经过了语言关,但和美国人交往时,总
是有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麻省理工的美国学生Mark听了我的吉他演
奏会,觉得不错,问我有没有兴趣组一支乐队?他钢琴弹得非常棒,我会弹吉他,于是我们
就组成了一支中西合璧的乐队(无限乐队www.wuxian.org),后来乐队又加入了几个成员。
对我来说,组乐队除了音乐上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可以和地道的美国人交朋友,深入
的了解美国人,他们工作的态度、处事哲学、生活等。成立乐队4年了,我们成功的参加过
无数次表演及创作出一批自己的作品。几年下来,我和Mark合作的非常默契,几乎无所不谈
,算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件事情却让我体会到了文化的差异。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搬家具,
需要一个人帮忙,Mark和我住的比较近,我就理所当然的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忙。他却说,
已经很晚了,他表示他无法帮我。我只好打电话给另一位乐队的中国朋友,他二话没说,马
上开车过来了…

中国人能融入美国社会吗?这可能是每个留学生都会碰到的问题。如果在美国长期生活的话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或早或晚的会碰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因为中国和美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历史文脉和文化传承。中国是文明古国,美国是
自由的、多元化的移民国家,两国人的人生观、家庭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差异很大。加上
中国学生语言上的障碍。比较客观的来说,中国人(第一代移民)想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基本
不现实。比如,我们乐队的低音吉他手Robert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ABC)
,一句中文也说不好但英文流利,他曾就读于波士顿最好的中学——拉丁学校,典型的香蕉
人(外黄内白)。他坦称他并没有美国(白人)朋友,他的朋友都还是亚裔美国人ABC。另
外。我的一位香港的朋友,来了美国很多年,她说她刚开始看电视上的笑话时,基本笑不出
来,花了整整十年才看懂一些…如果读者想检验自己能否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不妨测试一下
,把《论语》解释给一个美国朋友听听,看他能理解吗?其实最大的隔阂感是来自于文化上
的差异性。

工作篇
在美国公司工作
美国是世界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强国,美国企业的许多标准如今都成为了世界的标准,
如美国的波音、微软、通用、麦当劳、IBM、谷歌等,对世界的发展影响深远。能够在美国
的企业里工作,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和商业运作,无疑是留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由之路。

美国式的管理
在哈佛毕业后,我很幸运的进入了美国最顶尖的设计公司Sasaki事务所。Sasaki在设计行业
属于大公司,共有300名设计师。当时正值Sasaki事务所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总体规划国际竞
赛的第一名,如今我们看到的奥运会场馆区就是该事务所规划设计的。我当时就特别想了解
这个企业是怎样运作的,怎样做到顶尖的。几年下来,我才慢慢的感受到美国式管理的强大
力量,美国企业的成功秘诀。
一切靠系统
Sasaki事务所有非常全面的企业管理系统,每个人每个小时做的事情都清晰的记录在这个系
统里。同时,Sasaki有自己独特的作业流程,任何一个设计师只要按照这套操作流程进行的
话,就能设计出优良的设计作品。在Sasaki里没有明星级的设计师,只有明星级的设计团队
。又如遍布全球的黄色巨拱——麦当劳一样,任何人只要按照操作流程作业,就能快速制作
出深受全球人民喜爱的美味汉堡。靠的不是哪个明星大厨,而是一个设计完善的商业系统。
交流就是一切
在Sasaki事务所里,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交流了。因为一个良好的过程,是成功的一半。一
个设计产品并不是设计师个人的感情抒发,而是与客户、团队、顾问共同努力的结晶。我们
的项目经理,每天都保持与客户大量的联系,每天向客户发送我们设计的进展,获取客户对
设计的反馈,及时调整工程进度。在公司内部,设计师每天必须要向经理主动回报,把工作
的进度和遇上的问题与经理及时沟通,以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经理曾对我说过,一个好的
设计师要学会“说”,而不是只会做。试想,哪只优秀的团队是缺乏交流的?
同事关系
在美国工作,我们不得不面对美国的同事,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是我们顺利工作的基础。
我们常听到的“玻璃天花板”,就是指中国员工无法在公司里晋升很高的职位,其实是和同
事/上司的关系密不可分的。中美两国公司里的同事关系其实有很大差异,美国公司里同事
之间多是纯工作关系,很少会像中国公司的同事,下了班一起唱歌、吃饭、逛街、娱乐甚至
旅游。多数美国同事以家庭为重,下了班就匆匆回家,只和家人、孩子一起消遣。说起同事
之间的谈话,由于美国是个多元的国家,同事之间谈话非常有尺度。很少谈及政治、种族、
民族、性别、阶级等敏感问题。美国称:“政治正确性。”同时也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有一
次,我听说一位同事快结婚的消息,在公司聚会上就问了那个同事,是否他准备结婚了。结
果他表现出尴尬的表情。我迅速意识到我“触雷”了。美国同事之间,其实更多的是避开上
述话题,而谈论体育、娱乐、电视节目甚至天气那些安全的话题。如果你不太紧跟美国的职
棒联赛、篮球联赛、美足联赛;说不清哪个丑闻影星的八卦或不关心热播节目等,基本就没
法和他们打成一片了。如此,打破玻璃天花板就成了一个很难达成的梦想。

美国人是貌似奔放的谨慎,中国人则是貌似矜持的透彻。

展望篇
寄语
作为一个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的7年的深大校友,我希望这篇浓缩了我自己7年经历的文
章在校庆之际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和鼓励。能够激励更多的深大人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
想和价值。7年的奋斗历程证明,成功是没有幸运和捷径的,只有勤奋和拼搏。

世界名校、顶尖大公司,我达到了人生的一次次高峰。2008年我回到了祖国,决心实现我人
生的下一个目标,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我也是一个曾在教学楼B座上课听讲的普通深
大学子,没有过人的智慧,也没有令人羡慕的天分,但我用自己的例子证明了:只要努力,
一切皆有可能。我相信榜样的力量,我相信越来越多的深大人能走出国门,比我达到更高的
成就,在更多的领域达到高峰。筑梦踏实,心怀天下!

我想你也是和我当年在学校里一样,是有梦想、有目标的人,将来能奋斗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那么从今天起,从看完这篇文章起,开始努力,开始为深大的成为世界名校而奋发读书。
我相信在深大的毕业生中还会涌现更多像马化腾、史玉柱这样的卓越校友,为深大的振兴增
添力量。不要问深大给我们带来什么,而要问你能为深大做些什么。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在
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是世界的盐,盐的作用是给世界味道,还可以
杀菌,你们有机会来这里读书,又很幸运地毕业,如果毕业后没有起到盐的作用,是有愧于
哈佛的。”我想,对于我们深大人来说,我们每个人也是盐,也要努力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无愧于深大人的光荣称号。

我以深大为荣,以它如此年轻就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为荣。我和你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深大人!
深大,加油!



注:作者:闾邱杰,199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环境设计系,200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
2003年进入美国Sasaki事务所工作,2008年回国,在上海创办了自己的网络公司。Email:
jieluqiu@post.harvard.edu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116.7.91.21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