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我病了...怎么办呀?!!!!!5555555555), 信区: Film
标  题: 论侯孝贤的五部电影___涉世的意识形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19 10:36:00 2001), 转信

    ---原载《世界电影》1998年第4期,有删节


  侯孝贤在他的杰作《悲情城市》(1989)之前的五部影片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
处理了“涉世”(initiation)的问题。这五部影片是《风柜来的人》(1983),《冬
冬的假期》(1984),《童年往事》(1985),《恋恋风尘》(1987)和《尼罗河女儿》
(1987)。本文将检视这五部影片所呈现出来的“涉世”问题的不同方面。

“涉世” ……这个术语被用来描述一种主题并界定一种短篇小说种类。……最全
面的对这一主题的定义可能是由伊萨克·塞奎拉(1saac Sequeira)提出的,他顾及
了各位批评家对其不同的侧重和细微的区别:
     涉世是一种存在的危机或者生命中一系列的遭遇,差不多经常是令人痛苦的
,伴随着处于青春期的主人公获取关于他自身、关于罪恶的本性或者关于世界的有
价值的知识的经历。那种知识伴随着一种丧失天真感和疏离感,而且如果那知识从
根本上具有某些永久效应,那么这将必然导致性格和行为的变化;因为如果知识不
能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话,就不会有学习——一种知识的获得本身了。差不多
每一次变化都导向与成人世界的适应性整合。
     以这一定义来观察侯孝贤的影片,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声称《风柜来的人》、
《冬冬的假期》和《尼罗河女儿》是文字的涉世文本的电影化对应物。在《风柜》
一片的结尾,年轻的主人公最终获得了对他自己、他的欲望和对世事沧桑的认识。
在《冬冬》一片中,小男孩目击了社会分化的压制性力量和违反社会规范将得到的
惩罚性后果。而《尼罗河》一片很不寻常地将一个年轻女孩描写为涉世者,女主角
遭遇了世界的“恶”,这正是早期研究涉世主题的学者们特别强调的发现过程的一
个很重要的方面。
     而另外两部影片则不能被称为是“涉世电影”,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了。《童
年往事》横跨了近二十年,覆盖了主人公们从孩童时期到青年时期的成长过程。《
恋恋风尘》的时段较短,但是其时间的延展仍然长于一般涉世故事所描述的。但这
两部影片都依主人公发展着的个性来确立影片形式和结构。至少在这方面,它们都
可以被视为“成长教育小说”的电影化类比物,因为“成长教育小说”典型地将涉
世主题作为成熟过程的一个时刻结合进它的情节之中。


  ……如果真的可以说“所有的第三世界文本都应当……被读解为……民族寓言
”的话,那么侯孝贤作品中所暗指的历史就应当被发掘和引申以便于更加全面地理
解台湾社会中涉世问题的意义。 台湾(地区)的发展史在我们讨论的这些影片中构
成了一个亚本文。在《童年往事》中,“岛国”经济还是落后的和未曾工业化的。
经济的农业基础可以被看作是与传统的等级制度及人际关系中的秩序相对应的,这
样就部分地解释了故事情节的产生背景。……

  来自风柜的小伙子们到了高雄后,在一家电子工厂中做半日的低等工作。从观
者的角度看,对年轻主人公(阿清)来说这短暂的限制是一种很合理的经历,这并不
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由此他的未来被预示了。主人公所看到的不正常的爱情事件
——对年长女人的迷恋是涉世故事的一个常用题旨——描绘出了另一个为了攒钱结
婚而被迫在工厂中偷窃的年轻工人的性格。无论是工人还是年轻的主人公都认识到
接受教育是接近更高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这依中国传统是真实的。前者上夜校,
后者试图自学日语;但是,前者的努力因他被工厂开除而终结,而后者的努力也被
同伴们嘲笑为无用的。影片结束于风柜的小伙子们准备去服兵役以免除他们对未来
的悲观预感。就在这开放性的结局之前,那在高雄期间过早地成熟的年轻主人公阿
清被拥塞的城市交通所吞没——在这一场景中,当十字街头的交通车流湮灭了主人
公孤独的身影时,摄影机保持静止。除了蕴涵着一种强烈的异化感,这一场景也生
动强烈地概括了许多抛弃他们的田园而选择在城市和工厂生活的年轻农村男女们的
命运。

《恋恋风尘》也表现了同样的迁徒,除了那像多数一二十岁、追求更好未来的青年
人一样的年轻男主角结尾时留在了台北做着微贱的工作。正是这种从乡村到城市的
迁徒过程使台湾农业丧失了劳力的资源基础。在这部影片中以一种客观方式所描绘
的是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地区都经历过的事情;其结果常常是城市中悲惨的生活,以
及都市和乡村的分裂。作为两个年轻人共同成长的编年史,影片尽量避免明确地提
及混乱的经济问题,除了那场男青年的父亲参与其中的矿工罢工之外,然而由于主
人公的探询是如此的典型和常见,所以经济问题几乎是立即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说《恋恋风尘》仅仅是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变化的一瞥,那么《尼罗河女儿
》就是对典型的第三世界大城市的视觉形象化:各种各样北美大众文化的泛滥,虽
然本土传统的意识形态一息尚存,还不曾完全隐没;新发现的消费主义与显富摆阔
的更久远的风习比邻而居。影片正以台湾经济发展中这一精神分裂时刻作为背景。
《尼罗河女儿》的年轻女主角在一家美国快餐连锁店工作——快餐店是一个时间标
志,因为直到1984年,麦当劳在过去闻所未闻的以每周140万新台币的销售总额而
一举中彩之后,这家美国快餐店才特许进入台北——当一系列迅疾的变化淹没了她
和她的家庭时,她仍然是一个处于外缘的观察者。在此过程中她是否获得了自我认
知?影片对此是矛盾的——形式主义批评家将称之为“末完成的涉世”,但她毫无
疑问是代表了她那一代的年轻工人,他们脱离了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厂而被服务行
业所吸收。当情节变得更为错综交缠时,女主角的异己感也变得更加强烈,她对周
围事件的不能理解,更不消说控制,使她显得愈发脆弱和无助。控制感的丧失不仅
是年轻的心智在东方与西方之间辗转磨折的症状,这也指示了传统社会秩序和价值
体系的崩溃。
     年轻的女主角是岛上的由内地人的第二代组成的少数族群中的一员,他们的
父亲通常是1949年后流亡台湾的内地人,母亲是台湾人。对女主角和第二代的其他
人来说,台湾是家园,他们是真心诚意的台湾人,虽然他们的身份证可能告诉他们
相反的事实。但对于老一代来说,尽管他们在台湾居留了很长时间,台湾仍然只不
过是一个暂时的停留地,他们仅仅是过路人或羁留的旅客。归属感的缺乏在《童年
往事》的两个场景里强有力地表达出来。第一个场景用房中竹制家具来突出父亲暂
住的感觉:竹子家具不贵,因此返回内地时他们不必把它们运回家。第二个场景也
许是全片最难忘的一幕:祖母和孙子在台湾的一个小村散步,仿佛她已经回到了故
乡。虚拟的严肃使这一场景充满了强烈的感情与戏剧性的讽刺。

     《童年往事》可能是我们讨论的五部影片中最具历史性的一部,它追述了主
人公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成长。同其他影片一样,这部影片表面上也是不涉及
政治的;然而它在平静之中,也遭遇了外省人身份差异的敏感问题。这是国民党
1949年垮台的一个历史性的后果,它仍然困扰着当今的选举政治,威胁着台湾的社
会稳定。通过不带党派偏见的描绘,此片就像其他有不同的亚文本的影片一样,提
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并避免回答它。而在这一备受争议的方式中存在着侯孝贤
艺术的诀窍,那就是,一种间接的艺术,是插曲式的结构中暗示性的表现而并非在
跌宕起伏、因果分明的情节中直接的戏剧化的陈述。这一表现方式使侯孝贤的影片
能够在不同的层面上被阅读,因为它们比同时期的其他影片更开放、更不确定。



  然而,两个世界,或许也是两个价值体系之间的一种经常的张力贯穿了侯孝贤
的视界。在《冬冬的假期》里,怀旧的叙述浪漫化了童年的幸福,唤回了难忘的田
园时光,尽管传统社会及其规范粗鲁地闯入天真的爱情故事之中。与之相仿,《童
年往事》在贫穷、疾病、死亡之外仍然充满了怀着乡愁的爱恋。
     但在浪漫化童年、美化过去的常见的心理倾向之外,侯孝贤的无暇、淳真的
乡村还总是城市的理想主义的对立面,如果不说是替换选择的话。城市通常被描画
为欺骗、腐败和剥削的化身。这一二元对立首次在《风柜来的人》中出现,并在《
恋恋风尘》里重复。在两部影片里,从乡村到城市的旅程都导致了天真的丧失和幻
灭的过程。

  而在《尼罗河女儿》里,涉世主题与接踵而至的幻灭相互交织。对于曾生活在
农业台湾的单纯的田园时光中的人们来说,过去至少是被召唤来对抗现在的一个饱
含情感的时刻。但《尼罗河女儿》的年轻女主角并不知道这般的美好过去,只知道
逼迫人的物质主义、商品拜物教和自我异化的现在。并不存在怀乡的回望。她的精
神避难所是日式漫画书中“神话的”遥远的埃及世界。对于她,内视代替了回顾。

     《尼罗河女儿》的女主角在另一方面也是例外。……事实上,在一些“古典
”涉世小说中,女人经常被表现为红颜祸水,是涉世过程所要发现或克服的“恶”
的一部分。《尼罗河女儿》当然不是这种情况。文静顺从的女主角改变不了事件的
进程,忍受着一个可疑的人群中的暴力和死亡,在那里男人才是问题。影片里,传
统上为家庭的延续和兴旺负责的儿子们,或者悲惨地失败或为社会所放逐,而女儿
们则自我支撑,负起责任。
     《尼罗河》从女主角的视点来叙述,早先的影片则从男性涉世者的视点。这
些影片中一个醒目的特点是一种强有力的居于支配地位的父权制的缺席。在《冬冬
的假期》中,父亲只是短暂地没有任何结果地出现了两次。在《风柜来的人》中,
父亲是完全依赖家人的“植物人”。母亲成为一家之主,担起养育男主人公的责任
。相似地《童年往事》中的父亲也形同虚设,他最终死于肺结核。母亲是另一个具
有生命力的人物,是她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再一次,《恋恋风尘》里,父亲是一位
矿工,他维持工作都有困难,留下母亲照管家务。在这些影片里,父亲们都是有名
无实的家长,他们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把权力交到妻子手中。这些家长显
然与他们的传统形象相冲突。人们甚至可以说这些影片在对家长的建构方面是更为
颠覆性的。他们可以玩球(《风柜来的人》,对孩子们发号施令(《童年往事》),
醉酒(《恋恋风尘》),但真正的工作主要由母亲来承担。
     ……
     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不偏不倚”地叙述历史,试图无倾向地对待不时矛盾交
织的情感,侯孝贤从而制作了与那些年政府赞助的许多影片尖锐对立的一系列作品
。尽管涉世主题在西方被解释为个体经验,但是侯孝贤实现这一主题时已经把它微
妙地语境化了,因此在台湾以及伴随台湾从一个农业社会发展到新兴工业化社会的
集体成长记忆被悄然重构。总起来说,这些影片完成了1949年之后其他中国导演无
人企及的一件事:对于一个中国社会在过去四十年里所经历的历史性变化的调解的
回顾。

原载《世界电影》1998年第4期,有删节

--
            我以前听人说过如果刀快的话,
            血从伤口喷出来的时候像风声一样,
            很好听,
            想不到第一次听到的是我自己流出来的血。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6.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