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ightmare (这年头,看月亮的人越来越少了……), 信区: Film
标  题: 阿巴斯:追求不完美的电影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Nov 14 23:07:03 2001), 转信


当我们说到伊朗导演阿巴斯时,首先要注意一件事情,那就是「阿巴斯」(Abbas
)乃他的名,「基亚罗斯塔米」(Kiarostami)才是他的姓。

在伊朗叫做阿巴斯的人成千上万,你如果想找阿巴斯,恐怕会遭遇《何处是我朋友
的家》里那位小朋友同样的命运。

伊朗是个古老的国家,有记载的历史与文化始於公元前两千七百年,以前的名字叫
「波斯」,中国的《汉书》上则称它为「安息」国,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经由丝
路和中国做生意。

有人说,他们来自中亚。

波斯曾是个非常大的帝国,东到阿姆河与印度河市两岸,西到尼罗河下游,北至黑
海、里海,南达波斯湾。但是公元前三世纪被希腊人灭了,後来又添加上阿拉伯人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成份,人种学上属印欧民族。

所以,请仔细观察阿巴斯电影里的人物,男女老幼,他很喜欢用特写镜头,不论演
员或群众,脸上都登录著族群人种混杂的漫长回忆。

尤其是《橄榄树下的情人》到女子高校选女主角,以及导演和前来看拍戏的小孩对
话那两段,那些脸庞,已经告诉了你很多伊朗的故事。

古波斯人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七世纪後改用阿拉伯字母,因此波斯语里有不少阿
拉伯借词。这,当然是受阿拉伯人侵略的结果。

而从十八世纪起,他们就像所有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受到葡、英、法、俄等国的侵
入,十九世纪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

有名的巴勒维王朝,建立於一九二五年,实№上是盟军所支持的政权,美、英在二
次大战後,享尽石油利益,直到一九七九年国王被迫退位,流亡伊拉克十四年的宗
教 袖柯梅尼接管政权,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为什么讲述这段简史呢?因为我们会在阿巴斯的电影里看见不少英、苏留下来的老
旧军用卡车,还在开,显示石油美元并未使全民富庶。

《生生长流》里主角开的是一部八Ο年代出产的法国标致小车;老百姓在大地震过
後仍疯狂看足球世界杯,这是英国人留下来的运动;家境较好的小孩穿著牛仔裤,
这是美国人带进来的服饰;及其他。

物质文化说明著生活方式。譬如《生生长流》中跟著导演爸爸去寻人的小孩,路上
经过断垣残壁的杂货店旁,眼尖发现破碎的玻璃冰柜里有瓶装饮料,他付钱取了一
瓶,却紧接著抱怨怎堋不是冰的。

阿巴斯说他爱「用简单的方式拍电影」,绝大部份人物的对白,都像是讲话的人前
一刻并不晓得会讲出来的话。

譬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主角阿哈玛德碰到的做门窗老师傅,一边 著小朋友去
找他的同学,一边叨叨抱怨著,说弟弟一家搬去城里了,「城市有那堋好吗?那不
是人可以称之为故乡的地方啊。」这时天色已暗,旧式门窗的木板缕空部份,透出
璀灿的灯光来,有的还装置著彩色玻璃,老师傅说:「我知道为什堋人们不用木窗
木门,都改成铁的了,因为铁的可以用一辈子,但一辈子真的有那堋长吗?」

短短的七、八分钟内,阿巴斯不凿痕迹地展示了伊朗乡下原本保存的传统工艺,源
自埃及的木雕,以及君士坦丁堡著名的镶嵌,同时也叙述了两项事实:一、战乱与
贫穷,使老一辈的伊朗人觉得人生短暂,祗有传统是唯一或者值得珍惜的,二、是
人生确乎短暂,根据今年最新的统计,百分之五十四的伊朗人口在十八岁以下。


两伊战争一打就是八年(1980—1988),死伤无数,而民间从未休养生息,官方仍
在做军事整备,小朋友急著找到同学後赶快回家帮妈妈买面包,老师傅问:「哥哥
不能替你去买吗?」小朋友答:「哥哥当兵去了。」

农村的破败,在阿巴斯的镜头下亦无以遁形。《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片头字幕背
景,就是教室那扇常常关稀不上的木门。教育成就一向被柯梅尼的革命政权引为傲
事,文盲已从三分之二降到二分之一。

在《何》片里,老师不断强调著,即使要帮爸妈做家事或农事,也必先写完功课;
他的口气严苛而不悦,不过我们不能太责怪他,据说伊朗老师的平均收入,在城市
里连分租一个房间都很勉强。

像《何》片里的乡下孩子能进到高等教育的有多少?答案是极少,即使城市里的高
中毕业生,十个中也祗有一个上得了大学,更何况伊朗大学情况特殊,把百分之四
十的学生名额,都保留给战死军人的遗族以及政府里达官显贵的子女。

《橄榄树下的情人》男主角胡笙也不断强调,他本身不识字,一定非娶个识字的女
孩结婚,不然「谁能够教我们孩子功课呢?」伊朗有六千五百万人口,百分之四十
是像胡笙这样的乡下人,加上住在像柯个开(Kroker)这样的地方,一九九Ο年的
地震後几乎全毁,难怪他看准塔荷後,那堋苦苦哀求追求著。受过教育的塔荷就是
胡笙的明日展望。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也多处提到小孩管教的方法。当阿哈玛德发现错拿同学的作
业簿,恐怕同学不做作业会被退学时,要求妈妈让他去还作业簿,而妈妈不为所动
,以为他将藉机出去玩,故一再说:「做完你的功课,做完你的功课。」

阿哈玛德的祖父,明知他在赶路,却叫他去拿菸,祖父的朋友说,你要菸我这儿有
,为何非叫孩子去拿?祖父答是藉此教孩子规矩。

没有人询问小朋友惶惶惑惑所为何来,而小朋友内心的这种道德压力,岂不是所谓
「教化」的最重要内容元素之一。

事实上,道德压力出现在阿巴斯的每个电影里。

穿过重重的橄榄树,我们看见胡笙在尾随追逐著塔荷,这并不是情欲作祟,而是他
感觉对生命的义务,死者已矣,人总要繁衍後代,在希望中过日子,才对得起列祖
列宗。

《生生长流》中,导演著急寻找过去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小朋友,想确定小
朋友是否 要援助,这也是道德压力。他匆匆忙忙地驶上陡坡,没停下来载背负重
担想搭便车的孩子,未料车子爬不上去又往下溜时,这孩子反而过来帮他推车,这
时,虽明知过重,他让孩子上车了,车子遂缓慢地往上移走……。

道德压力是无法言说的,是你可以不顺服却必定噬啃著良心的。人能够勉力为之,
则创造了精神上的美。

阿巴斯的电影美学是在道德层次上的。伊朗是个神权至上的国家,老百姓习惯於听
天由命,《生生长流》里导演行经一个正在路边架设天线(以看足球转播)的年轻
人身边,问他,那堋多亲属死了,为何还会有看足球的兴致?

「地震二十年一次,足球四年一次,所以……」他耸耸肩答道。

人当然有命运的限制,但该做的还是应努力去做;一如看足球,呼应道德的召唤亦
使人感觉人生圆满。

一九四Ο年生於德黑兰的阿巴斯,毕业於德黑兰艺术学院,毕业後以从事广告制作
、绘制书籍插图及设计海报为生,後转入电影界。

在第三世界的电影圈,伊朗导演算是最幸运的,因为柯梅尼抵制音乐与文学等艺术
形式,独尊电影,认为应效仿列宁,使电影成为助长革命意识的传播媒体,从而使
伊朗电影人在缜密的言论检查制度下,得以量度为之。

严格说来,阿巴斯的电影哲学仍尊从著第三世界电影的一贯信条,就是「追求不完
美的电影」。他不想做迪斯奈或史匹柏格,不求在电影技术和艺术上气势凌人;太
完美,其实在意义上是反动的。

阿巴斯的电影小品温文敦厚,却娓娓道来一个古老文明的挣扎求存,国族的尊严究
竟如何在人民的微小憧憬中得到实践。

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4)、《生生长流》(1992)、《橄榄树下的情人
》(1994)乃阿巴斯三个连续性的电影,内容互有关连,最好依次都看看。

--
 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
 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
 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
 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v 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
 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図囩圁囮囸
我就是噩梦仔啦!嘿嘿~`----要什么电影原声尽管开声哦:)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23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