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ale (惨!!!!!!!!), 信区: Film
标  题: 被践踏的尊严,被误解的讽刺——二看《萤火虫》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Nov 30 15:14:00 2001), 转信


来源:西祠胡同

        编者按:
    《萤火虫》,即时下流行DDVD中宫崎骏套装中的《萤火虫之墓》(火垂之墓)
,看过该片,对影片所站立场十分不满。该片以悲剧煽情手法侧面抒发对军国主义
的怀念,是非道德观念不清,甚至是颠倒黑白,但其个体情绪感染力很强,实在是
日本帝国主义的一棵“大毒草”,很怕他以动画片形式腐蚀一代人的童年观念。本
欲拟文抨击,先见到这位老兄大作,很多观点几乎相同,条理也颇清晰,于是发出
来请大家共同声讨。
    感谢这位老兄,先斩后奏,尚乞见谅。


    我如果问一百个看过《萤火虫之墓》这部片子的人,该片是不是悲剧?我想会
有一百零一个人会回答是。当然,Ghibli这二十年来所拍的动画电影中,也就以这
部情景最悲惨。

    萤火虫,一种在乡间夏天夜晚随处可见的小虫子,身上发着光,似乎在战争年
代的黑暗中给人以和平、光明和希望的印象,——但那是虚假的美好和幸福,在其
背后,是夜空中呼啸而过的敌机,和映照出昔日军舰出港时灯火辉煌的繁荣(正义
的假相);像节子这样的小女孩一味的天真无邪,稍大一点的孩子唱着军歌,想象
模仿着父亲出海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景,浑然无知那是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一切都通
过萤萤火垂这条线联系起来,构成了这部戏的中心——对战争和集体军国主义的无
声控诉。

    悲剧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到人物形象,是清太和节子两个战争孤儿的悲惨遭遇
。最让人触动和流泪的场面是吃西瓜那一段和节子最后的死,在这之前,还看到有
清太的死,母亲的死,父亲的死(虚写),由这一家人的惨死的具象让观者联想到
战争中还有无数像清太和节子这样的不幸家庭,进而体会到无数百姓包受战火荼毒
的苦难伤痛和广大意境。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火垂之墓不仅仅是清太和节子之墓
,是战争孤儿之墓,也是所有在二战中无辜牺牲的亡灵之墓。

    实在是很佩服宫崎骏这帮人,对于细节的处理永远是那么的精确和恰当。像片
中多次描写兄妹吃那个铁盒中的糖的情形,就非常的让人难忘,那盒子里的糖总摇
总有,终于有一天摇不出来了,妹妹放声大哭,哥哥拿过盒子拍了拍,又听到了糖
的响声,妹妹立即破涕为笑,哥哥把剩下的糖倒出来,放到妹妹的手上,妹妹舔了
舔,舍不得,又从新把糖放回盒子里,交给哥哥。像这样的情形总是描绘得真实细
致感人,使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在Ghibli其他的比较“生活化” 题材的
电影里,像《岁月的童话》、《龙猫》、《倾耳倾听》等,这样的细节描写俯拾皆
是,可以说是Ghibli的拿手好戏了。

    接下来,就是本人对这部片的存疑了。也许并不是很适宜的提出这样的质疑,
但我不想在这里着重去讨论悲剧欣赏的具体原则和态度问题,只是想从比较现世的
角度来与大家对这部片子作一番探讨。

    我的疑问是:“清太与节子两个小孩是否真的值得同情?”
    首先,我们需要对清太和节子的死因作一番考察。至少,第一点,是因为战争
,战争使孩子们的父母双亡,就不祥说了。第二点,是因为他们的姨妈将两个无家
可归的孩子“赶”出家门。这第二点就大可讨论了。虽然姨妈的生性凉薄和为人小
气往往要遭到批评,但仔细想一想,却不是什么很过分的事,因为那时正处在遭受
战争摧残的非常时期,食物配给十分困难,一家三口又白添了两张很“能吃”的口
(小孩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作为大人抱怨两句本没什么,况且他们姨妈说的都
是实话,只是语气刻薄了一些。如:

    (对清太说)“……我也只吃稀饭,只有为国家做事才给便当吃(在当时的情
况来说,的确是不过分),跟你这游手好闲的人当然不同(也的确是在游手好闲)
,诚田,你长大了(的确长大了),该想想怎么帮这个家了,你得拿出点米来,不
要只会吃饭(只是这句话说的不太恰当,应该说:“你得去找份工作了,不要只会
吃饭”)一直给你们吃饭,还讲闲话……”可贵的是,这位大婶不是光讲,她自己
也以身作则(我们都没吃,公平了),实在说不上是什么可恨之人,唯一一件做得
残忍的事情,就是将母亲的死告诉小节。

    反观这两兄妹,颇有些败落的富贵子弟的气质,寄人篱下,却没有一个寄人篱
下应有的态度,让我们看看他们在姨妈家寄住的这段时间里做了一些什么事:

    1.第二天,把藏在地下的食物从以为平地的家里搬回来。(只这一件事值得称
道)
    2.当晚,兄妹俩人出去游玩,到很晚才回家,姨妈给他们泡好了洗澡水,连声
起码的谢谢都不说。
    3.躺在家里看连环画,不去上学。(用姨妈的话说,即是不为国家工作,理所
当然只配吃稀饭)
    4.天气好的时候,兄妹到海边去玩,游了泳以后“肚子饿了……”(可想而知
,回家又是一顿狼吞虎咽)
    5.自己做饭吃(明显和大人对着干,“摆谱”),吃了以后,连碗筷都不收拾
,(吃了就睡,还睡得不安稳,怎么叫人意见不大)
    6.白天在家里,大事不做,一点忙帮不上,也不去上学,却很有闲情的在家中
弹钢琴唱歌,受姨妈的数落还阴着脸,使小性子(这件事最过分,不管是当时的时
代背景,和自身的身份,做这样的“消遣”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和“不道德”)。



    由此可见,寄人篱下就是吃喝睡,这又不是在乡下度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
,失去了父母的庇护,更应该活得象个样。而他们所能想的就是一味的玩乐,收容
了这样的小孩,心怀宽阔的人会感叹时局不好,心宅仁厚的人会说小孩子还不懂事
……要是心胸狭窄一点的人,就难免会像他们的姨妈那样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了。


    从大人的态度可以反衬出小孩的不会做人。

    这还仅是从一层来说,现在让我们来做进一层的分析,再来看看两个小孩的一
些行为,是不是值得同情的说。

    片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在姨妈对清太和节子两人说了建议分开来吃饭后,清太就带着节子去了城里,
把妈妈的存款从银行里取出,然後用这些钱去买了炊具和生活用品,高高兴兴的回
到姨妈家里公然开起小灶起来。

    虽然他们姨妈说要分开吃饭,但看看前后,明显的是气话的成分居多,做小孩
的,既然无法自立,在父母离开的时候却不懂得讨好大人,就是不懂得做人——生
存之道。大人说了这话,做小孩的在下次赔礼道个歉就是的了,难道会真的不给饭
吃?就算是真的不给饭吃,到时想办法也不迟。可小孩不但不这样做,还反其道而
行之,清太用他死去的妈妈的存款来买在锅碗瓢盆和生活用品——这一行为极其愚
蠢!首先,清太所买的那些东西在战时是非常贵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打仗的时候总
是价格飞涨,供不应求,连日杂店的老板都说是“花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其昂贵
是可想而知,试将这些钱用来兑米可以兑多少升?退一步,就算要另起炉灶,也可
借姨妈家的用,如此浪费钱,如果是平时的现实生活,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他“
败家子”。其次,这摆明了是和姨妈家对着来,以后对方要给自己台阶下也无可能
了,这叫自己给自己拆台,自断后路。

    既然是“自立”的话,那兄妹俩总该干些什么不同的事吧,可惜让人失望至极
,做大哥的吃完饭后往地板上一躺“啊,吃饱了”……仍然是吃睡,这样的“懒人
”有什么未来可言!!

    大的天下局势不了解是情有可原的,但小到连一个家庭的形势都看不清楚,就
有些可鄙了。不但如此,还人小架子大,吃完东西连碗筷都不收拾……如果照此分
析下去,两兄妹的死不但是“咎由自取”而且简直是有点“死得活该”了。

    好了,好了,我们也许不该对两个未成年的小孩要求太多了,我们来谈谈另一
面——俩兄妹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吧——这样的剧本的确会给人这样的误解,因为从
我们之前的分析,俩兄妹的行为实在不能够称得上“值得同情”,所以我们只好从
另一面来找找值得同情之处,但问题是这样的思想在这样的题材中表达合适吗?结
果只能会更自相矛盾。对俩兄妹来讲,自由即意味着没饭吃,可两兄妹宁要自由(
不愿听姨妈的闲话),后来就从姨妈家搬出来了,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并没
有任何人逼他们搬出来,完全是他们自愿要搬的,搬的时候还笑得很爽朗,很来劲
——好志气、好骨气、好蠢气!

    如果换成是秘书长,要死要活也要赖在姨妈家!要是不给饭吃了,我就会像是
一条狗一样的摇尾乞怜,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努力讨好家里每一个人,反正我是
你家亲戚,你不能置我生死于不顾;在家里,我会尽可能的帮忙做事,在外头,我
也会拼命工作找事做,他们怎么也不能赶我走,就算要吵架,大义也在我这边。哼
哼,别看秘书长整日价叫着“补完补完”的,好象只会幻想,其实我是一个非常非
常的“务实派”。在看了《萤火虫之墓》以后,我更加肯定了自己这一点。我说的
补完肯定是全世界同时的补完,要补完大家一起补,岂有什么你先补,我后完之理
,否则我不和奥姆真理教那帮傻老一样了么?呵呵,这样看来,秘书长近乎荒淫无
耻了,但这可是受“高达精神”的熏陶哦,“活下去!”是任何时代生存的第一要
义。“只要活着就还有一线希望”,蝼蚁尚且偷生,但“倘若死了,就无法做任何
事了!”只要我生存着,我就终有一天能够直立站起来的时候。看一看高达这个孤
儿世界——这里的战争孤儿是批发型的,他们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强烈的渴望,但没
有一个是如此好吃懒做的。

    历史上不乏一些为了虚假的名分和功名而舍身取义的傻瓜,他们往往还被后人
赞颂,但这样的生存观无疑是叫人白白送命,极不可取的。依我来看彼得裴那首诗
太偏激了,需要改一改:

    自由诚可贵,
    尊严价亦高,
    若有大米饭,
    二者皆可抛!

    这多么本命,多么实际!简直是生存的至理!

    呵呵,瞎扯瞎扯,越扯越远,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吧。我们还有一个疑问,那就
是清太为什么一直不找工作做?在寄居的时候,姨妈说他,他不去做事,就在他们
搬出来后,他也游手好闲如故,根本就像个富家公子哥。故事里没有说明,我们来
推算一下两个小孩的年龄,如果和《龙猫》里的五月比较,节子也不过四五岁——
这样的孩子太小了,不工作没什么错,而清太的年龄肯定比皋月要大得多,皋月至
少有七岁(上小学),从声音、身高等常识来看,保守估计是十岁,而一般应是十
二三四岁的样子!这么大的孩子,要他做点工作,如果在和平时期没什么道理的话
,那么在困难时期总不是很过分的,而且应当如此,否则他和妹妹的食物从哪里来
?完全靠到地头向农民要吗?像我的女儿,十岁就要出外打工赚学费(美少女梦工
厂里的);我的爷爷,八岁就给人当学徒(旧社会里的)况且清太并不是残废人,
他能拖板车(说明有体力),能取钱写信买东西,打理生活(说明有自理能力),
找一份勉强维持生活的工作这也够了。何况他自己不工作,自己受饿没关系,连他
的妹妹也要跟着受苦,以至让一个本来活蹦乱跳的小女孩,变得奄奄一息,毫无生
气,这就是罪恶了。

    应该说,节子的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为哥哥的固执和不开通——如果
不离家,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惨事。如果及时回头的话,也不会太晚。连救济他们的
农民后来都给他们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那么你还是回去那家吧,每
天吃番薯或其他的,还有地方可以住……去倒个歉,搬回去吧”,但听到这样的建
议,兄妹俩居然无动于衷,我真想捶上一老拳!到底是什么更重要啊?我们只能说
,这是为活着的尊严了。那我们来继续看看,这他妈的尊严到底是什么东西,因为
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在路上遇到敌机空袭,兄妹俩躲进路边农田,农田里正好结了番茄,哥哥一个
字没说,就拿起番茄大嚼起来,并递给妹妹一个,妹妹问:“可以吗?”哥哥默许
的点点头。

    这就是所谓的尊严!?一旦“肚皮问题”闹起来,就什么礼仪廉耻都不顾了,
真的是映前面那两句“若有大米饭,二者皆可抛”了。古时有贼,在动乱纷争和官
逼民反的时代叫义贼,为了活命,到那时不道德的是也可变成道德的。而我们的小
主人公,并没有到绝境,就当小贼,试问这是否真的能博得人的同情吗?(而且偷
盗还很失败,后来居然被农民伯伯抓住了,差劲!)

    之后,小偷当不成,就当强盗,趁空袭混乱之际,跑到空无一人的民宅里进行
一番扫荡,并靠此来换取生活资料。从小偷到强盗,从对敌袭的恐惧到对敌人飞机
的感恩戴德、欢迎倍至,这中间又是一次质的飞跃,到此,什么民族的尊严个人的
尊严可说是完全的被践踏了。以下的这组镜头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的:

    星空下,清太胖胖的黑影摇摇摆摆走上山坡,挺着圆肚子,肚子下面塞的是劫
来的衣物,清太拿着手电一甩打开,照出清太脸上的神情,好似得胜的大将军般的
彪悍和威严,然后放声大笑——这里给出的是特写。

    应该说,这是所有Ghibli电影里最难看和差劲的一段,这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
的阿Q形象,他也就没差对着火烧的城市喊“革你妈妈的命”了。

    分析了这么多,还是要联系悲剧意义来谈一谈,所谓同情同情,必是有一种可
能会降临在主体上的恐惧灾难或不幸降临到客体上,从而构成主体对客体的怜悯的
感情,从这一定义出发,那么一个强者决不会同情弱者,因为弱者的不幸对于强者
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困难,同样,“朱门酒肉臭”也决不会同情“路有冻死骨”。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部真正经典的悲剧,他的主角一定是,也必须是一个
强者,而且是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强者——他的失败的悲剧才能最大限度的博得
观众的同情。

    《萤》中的主角并不是什么强者,对命运也没有进行过什么抗争,其实他们遇
到的困难环境也并非想象的那么严酷,(而且是有家而不会,这叫人们如何去理解
影片的主题呢?)如果说该片的编剧原意就是希望通过两个十分可怜且无法自立的
小孩的悲惨遭遇来简单的博得同情,那么剧本也未免太生硬太不高明了。

    我们不要求悲剧中人物一定要具备很完美的人格,但基本的生存品格(清太的
生存品格就是乞讨和偷窃,而非劳动)都不具备的话,无疑会降低悲剧欣赏的效果


    一头猪,他的功能就是吃喝拉睡,他的命运理所当然的就是任人宰割,当我们
看到猪们嚎叫着被赶上运往屠宰场的汽车的情景,我们会感到伤痛欲绝吗?看到猪
进屠宰场而会伤心流泪的,世上只有两类人可以做到——哲学家和诗人。

    我是吗?
    不是。
    你是吗?
    多半也不是。

    所以当我们看这样一部悲剧时,是不是该考虑一下要吝啬自己的同情呢?

    在片中后来,也许给了观众交代了一个清太他们“不劳而获”“坐吃山空”的
理由,那就是由旁人向清太说出战败的事实,那艘军舰也沉没了。那么由此看,他
们的生存的最大希望原来是想靠父亲军人的抚恤金而活,父亲一死,存款一用光,
就什么都没有了,接下来就是节子的死,让人感到悲痛的同时,又是多么的愤慨!
多么的白痴!为白痴的理由而死,这样的悲剧效应又要打上折扣。

    应当说,这是一个舞台布景和演员表演搭配不恰当的一个例子,两个小孩,应
该死在更严酷的环境中,而在片中的环境中绝不会走到白白饿死的境地。因此,这
部明显是反战题材的电影却莫名其妙的给人一种对不上号的感觉,这是由剧本的矛
盾所造成的人物的行为的矛盾,而这部戏的戏的矛盾又使该片自成了一个反讽体系
——这也许是制作人员当时始料未及的——片中处处充满了这种被误解的讽刺,而
片尾的这一段简直是达到了这种讽刺的极至——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三个女孩子嘻嘻笑笑的到湖边的漂亮别墅去玩,在楼
阁的阳台上欣赏湖光山色,说着:“好令人怀念的风景”。而在对面的湖泮就是两
兄妹的陋室。这时别墅房间里的唱机懒洋洋的放出了那首由加利·库尔奇(意大利
女高音,1889-1963)所唱的“HOME SWEET HOME”,极具讽刺意味:

    Mid pleasues and palaces though we may room,
    Be it ever so humble,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A charm from the skies seems to hallow us there,
    Which,seek through the world, is never met with else where.
    Home,home,sweet,sweet home;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让人不禁迷茫:这部片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我在前面说到的,这里不谈悲剧欣赏的原则态度问题,因为这样的解析悲剧是
十分破坏悲剧气氛的。虽然这里说了很多的缺点,但《萤》仍然是一部无可争议情
景极佳的精品,大家可千万别寻着这条路子去看这部戏,尤其是对没看过该片的人
来说是大损失。这部戏我看了两遍,去年看的是国语版,前两天看的是日语版,第
一次看时,悲怜之心大盛,第二次看时,就有点想说Baga。只是不去亲手赚钱工作
的人很难有这种心境吧,所以我看了以后难免要犯些嘀咕病:这两小孩也太好吃懒
做的说……


--
知道吗?
因为有了电影,
我们生命也延长了
从电影里,
我们得到了我们这一生也得不到的生活经验
                                         ——  RR直播室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4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