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kira (红房子画者), 信区: Music
标  题: 对于99年度《音像世界》上刊登的有关THE WALL分析文?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pr  6 15:02:07 2001), 转信

对于99年度《音像世界》上刊登的有关THE WALL分析文章的不同看法
作者  Rainbow


------------------------------------------------------------------------
--------

对于发表在《音像世界》99年第一期上有关 Pink Floyd 的代表作 THE WALL 的分
析连载文章,应该肯定这篇文章总体写的不错,对于唱片里歌曲的内涵把握的相当
不错;但也应看到对于其中的部分内容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探讨,故修书一篇
与广大乐友一起讨论。

首先,我对作者辛迪将《墙》的唱片和电影混在一起评述很不以为然。我个人认为
唱片归唱片,电影是电影,虽然在它们之间有很多相同点,但专辑被改编成电影后
,其内涵多多少少对原作的精神进行一些改动,就如同许多改编自小说原著的电影
一样,总不能一会儿电影一会儿小说地进行评论吧。而本文的作者基本上是在评论
电影而非唱片,故这篇文章放到《大众电影》或《环球银幕画刊》杂志里比较合适
。尽管如此,我还是就事论事跟着他屁股后面对这篇文章说三道四了。幸好《墙》
的唱片和录象带我都收藏有,否则还真不好对这篇文章吹毛求疵呢。

让我们先从本文开篇的简述入手。我认为作者辛迪对 Pink Floyd 的历史了解的很
粗浅。《墙》这部作品不是象辛迪所言为 Pink Floyd 四位成员的共同创作之作,
它基本上是 Roger Waters 的个人创意和构思。而在整部专辑的创作过程中完全是
他和 Bob Erzin 以及 David Gilmour 完成的。相反 Pink Floyd 另外两位成员
Nick Mason 和 Richard Wright 基本上被排斥在创作成员之外。也正是在这部专
辑制作中,Wright 和 Waters 两人为此闹得不可开交,最后 Waters 清理门户将
 Wright 赶出 Pink Floyd 成员组。其二,文中认为《墙》这部作品中的 Pink 其
童年是 Roger Waters 年幼时的经历描写而成年后则是 Syd Barrett 的生活写照
的论点则太过于武断了点,事实上,Pink 是 Roger Waters 根据他的个人亲身经
历以及他所观察到的在他周围音乐圈内的一些人的经历和现象所杜撰出来的。在
Pink 身上你可以看到 Waters 或 Barrett 的影子,但他绝不是简单的两人经历的
描述,Pink 是一个带有很多人个人经历的共性集合的产物,许多人都可以在他身
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 Waters 就《墙》这部专辑答记者问中,他对唱片中所有歌
曲的创作背景及内涵作了逐一披露,就压根就没提到其内容与 Barrett 有关,而
辛迪武断地将成年后的 Pink 说成是 Barrett 的经历则主观臆断的成分过大了点
,只能讲 Barrett 的经历和 Pink 有些相象。倒是童年的 Pink 中 Waters 个人
的经历成分的确占的比重较大。另外指出的是,本文所用的照片完全失败。只要是
对这部作品背景了解一二的乐友都应清楚,要么就将乐队四位成员的合影登出,要
么就应该登出 Roger Waters 的个人照片,而本文的作者却糊里吧度地将与唱片创
作毫无瓜葛的 Richard Wright 的照片登出,这无异于演清朝的古装戏时穿宋朝时
代的服装,外行人可能不觉得什么,内行人一看还不贻笑大方,这不是摆明了“马
掌钉到马屁股上——离题太远”。现在让我们开始结合每一首歌曲对这篇文章进行
探讨。

第一首歌“When the Tiger Broke Free,Part I”,我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作
为补充的是这首歌曲是作为单曲在1982年和电影一起单独发行的,而且从整部电影
来看它极有可能是为这部电影度身订做的歌曲;也可能就象作者所言在《墙》的唱
片制作过程中就已完成了这首曲目,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最终入选专辑,这在唱片
的制作中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类似的情况还有在以后将会谈到的“What shall
we do now”被“Empty Space”顶替而未能收录进唱片,却最终在电影中反戈一击
被扶正的例子。

第二首歌“In The Flesh”,我觉得和作者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首先,我对他将曲
名译成“在母体中”觉得不合适。“In The Flesh”在英文中是一句短语,其含义
是“活生生的”或“本人”的意思。而且从 Roger Waters 答记者问的情况来看(
. . . . TV: The first track is "In the Flesh"? RW: Yeah. TV: This
actually sets up what the character has become. RW: Yes. TV: At the end.
 RW: Couldn't have put it better myself! It's a reference back to our
'77 tour which was called "Pink Floyd in the Flesh."....)它的含义似乎为
“在舞台上”或“In live”的含义。同时,本文的作者在分析这首歌时遗漏了很
大一段情节。影片在该曲开始时是一幅如此画面:精神麻木的 Pink 呆坐在旅馆的
客房中似乎已完全失去了知觉,只有当手中即将燃尽的香烟的烟蒂灼伤了他的手指
时他才有一丝反应。这时旅馆的服务人员前来打扫客房,当她试图打开 Pink 的房
门时才发觉门已被 Pink 用铁链从里面将房门反锁住了,此时“In The Flesh”开
头的序奏音乐骤然响起,影片的画面才出现作者在文中所描述的“有一位少女...
....”此后作者不知为何又隐去了大段内容:当几千名青年在走廊中呼喊着向外奔
跑时,镜头马上切换成 Pink 的父亲所在的英国军队冒着密集的炮火向敌人阵地冲
锋的画面,然后画面又转回到现实,几千名青年跑到外面的世界后所面对着什么样
的境地呢?他们被成群的警察包围追堵并送上警车。当本首歌曲的歌声响起时,镜
头马上转到一个昏暗的大厅里,一群虔诚的听众听着台上的 Pink 的布道,而一副
法西斯装束打扮的 Pink 在台上用苍白的声音唱到“So ya,Thought ya..."(这
声音听上去怪怪的(与唱片比较),不是变调处理就是 Bob Geldof 的唱腔,当歌
曲唱罢,画面又转回到英军冲锋的战场,在这以后的描述和作者的以后描述的内容
基本相同。综合上述,我认为作者辛迪在本曲中的评论纯属断章取义,他将几千名
青年在走廊中呼喊着向外奔跑的镜头作为其“In The Flesh”译法的论据十分可笑
,结合后面出现的警察对他们的追堵来看,似乎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社
会的激烈对抗,青年冲破由传统思想所筑成的铁链枷锁的禁锢后却遭到社会传统思
想的围堵扼杀,这样的冲突镜头在后面的“What shall we do now”和“.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t.3 ”以及“Run Like Hell”中多次表现出来,而《墙》
的唱片完成的那个时期正是各种反潮流的新思想四处涌动的年代。在这里,我比较
推崇西安交大出版的《欧美主流摇滚菁华录》中对该曲的译法——“聚光灯下”。
我感觉这位译者充分把握住了歌曲的内涵,译得相当巧妙,以聚光灯暗示舞台上的
表演,比我直译为“人生舞台”强多了。在这首歌曲评论的后半部,作者辛迪又突
然从电影跳回到唱片中对开始和结尾的细小声音作了精彩的分析,我觉得分析得十
分不错,但这样一会儿电影一会儿唱片的跳跃,作者以这种脚踩两只船的评论方法
似乎想要将电影和唱片融为一体,我还是认为电影是电影,唱片归唱片,两者都有
自己的独立性,笼统地将他们掺在一起考虑分析不妥,或许合在一起更有一定的说
服力,但如果从 Waters 答记者问中可以看出,Waters 在唱片中想表现出的内涵
与电影所表现的在不少曲目中是不同的。总的来说,唱片给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更
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首歌,“The Thin Ice”中作者为大家所描绘出的电影景象很不完善,作者所
言“PINK 的父亲的手伸向电话机的镜头”实际应该在上一首歌“In The Flesh”
的结尾出现而不在本曲,而作者所言“许多战争的画面”实际只是 PINK 的父亲所
参加的那场战斗结束后战场上遗留的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不过我对作者在本文中
的看法没什么不同意见,但作为补充的一点是,作者遗漏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
在这场战斗中幸存下来的英军战士又要奔赴新的战场,他们排成长长的一队迷茫地
开赴远方,而画面中的天空和地面都是一片灰蒙蒙的色调并由雾气融为一体,而走
在前面的战士便逐渐隐没在一团雾气里,这暗示出 此时 Pink 对战争的困惑和不
解。而和本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唱片下半部中的“Bring The Boys Back Home”,
你在那首歌曲中可以看到 Pink 对战争的新认识——在一片雄壮的合唱颂歌声中,
他的父亲和其他为人类和平战死的普通士兵一起走向天堂的镜头,而此时的天空已
是一片光明,在太阳耀眼的光芒照耀下的天空白云朵朵,一扫前面那灰暗阴沉的色
调,给人以无比的圣洁感觉。或许此时的 Pink 已对战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以及
领悟了其父亲战死的另一种伟大意义。

第四首歌,“.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1 ”我对辛迪的文章没什么不
同意见,我想其他乐友一定也没什么不同意见,这首歌很好理解,在此也不多说了


--



 我还是情愿留在自己的黑暗中
 至少我还有你没有的那些自由
                              一切都为了生存给我的那些感受.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7.5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