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harpswort (永不出鞘之剑),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我的故事——求学(1)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Sep  7 23:00:12 2002), 站内信件

   妄论教育体制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古人启蒙教育的第一课。我不清
楚古代的语音教学是如何开展的,但现代的教育从汉语拼音开始,欲辨其形,
先晓其音,这无疑是与人的认知心理相一致的。

    科举考试之前,中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靠举荐进入仕途,当然也有其它渠
道。那时候,有才之士欲想跻身贵族之列,一方面要靠出众的才华,善于抓住
一切自我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当然也需要比较圆滑的推销自己的手段,为此,
广结天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举荐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无疑是成功
的,但由此形成的庞大而又复杂的关系网,又是官场腐化堕落的根源。许多人
并没有真才实学,仅仅是凭借强大的网络资源,平步青云,甚至于手摄高权。
相反,真正的有志之士,却是空怀满腔抱负,徒叹报国无门,最终老死于垄亩
之间,户牖之内。“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就是当时的一个很好的写照。

    自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喊出之后,尊孔敬儒便一直成
为支撑封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为什么偏偏是儒家学说而不是其它流派
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呢?这是有原因的。当然了,具体的原因自然有专家评说,
我只想说,在那时候,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封建领导人在饥渴的时候选择了最能
充饥解渴的食物。至隋唐时期,八股取士正式形成。从此,科举制度延续一千
多年,最终成为近代开明人士口诛笔伐大加鞭笞的对象。当然,用历史辨证唯
物的观点,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是进步的,成功的。难怪唐太
宗面对满朝进士,捋须狂笑曰:天下志士,尽入吾彀中矣。之后,程朱理学的
兴起,把孔孟之道推向顶峰,也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有人说,现在的应试教育是八股取士的延续。是对是错姑且不论,我只想
从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理顺一下得与失的脉络。

    蔡元培讲过一句著名的话,一直以来在教育界备受注目:学是为了不学,
教是为了不教。无疑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但实际上,
如今的教学非但没有达到如蔡先生所言的目的,而且还与实现引导和启发学生
的成效相悖。

    我从来没有害怕过学习,奇怪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到考试我就颤
抖。作文,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最令我头痛的问题。纯粹理论的学习,缺乏实
际的体验,我想这是我惧怕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学,一旦脱离了实践而成
为考试的工具,教学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我不知道我这十几年的学习,是
否陷入了这个怪圈。而这个怪圈的陷入,是学习的强制性所逼,还是我本身对
学习的兴趣,造成我的作茧自缚,我不知道。总之,考试越来越成为束缚我学
习的一条绳索,并最终使我产生对考试的厌倦情绪。

    但是,学习的内容,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安排上,都无法满足我的胃口。
除了地理、生物这两门课程比较满意之外,其余的都是泛泛之谈。考试的内容
也无非是对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作出一些弯曲的重复的描述。我不喜欢考试,但
我喜欢学习,这可能是一个原因吧。我并没有太高的天分,书本上的内容,常
常让我得不到深入的理解。比如复数的现实意义,电磁波的传播细节,中外交
流的初期形成。而这些,我认为教科书上是可以描述得更清楚更详细一些的。
当然这里面有老师的教学因素,也跟自己查阅工具书的主动性有关。回想起来,
很多方面的能力,都是在进入大学之后提高的,包括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本来是一件有趣的事,教与学本应相长,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大锅
饭式的灌输教学,只能够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我的一点感受。

--
   笑谈俗情世事,
   闲看暮日流云。

※ 修改:·sharpswort 於 Sep  8 10:12:02 修改本文·[FROM: 192.168.0.244]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24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