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uyue (聚翰), 信区: Original
标  题: 这里的春节静悄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Dec 17 10:36:20 2004) , 站内信件

   在广东,我连续度过了四个弥漫着城市气氛的模糊的春节。说它模糊,是因为城市里每
一个平常的日子都大红大绿、热闹非凡,和春节并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城市的春节就
显得普通,没有像城镇、农村的节日那样给人以别样的心情别样的感受。于是一到寒假,我
便迫不及待地挤上北上的火车,一路回味着记忆中家乡那个小山村春节里特有的热闹和习俗
,幻想此次回家能更真切更深刻地体会村民们的纯真和朴实。
   然而我的希望落空了,今日已非往昔,农村从里到表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
春节也褪去了以往的热闹。
   走进村里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往日矮旧的泥砖瓦房被三层的瓷砖装饰的白色新房子取
代,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没有料到变化是如此之大,欣喜充溢了我的每一个踩在小路上
的脚步。可是村里出奇的静瑟让我觉得很不对劲,为什么一路经过那么多人家,却没碰上几
个人呢?开始还以为是因为天气冷,大家都躲在火炉边不愿出来走动。在那天中午,我把牛
赶到山上,以往的冬天每到这个时候,山上是特别热闹的,牛多人也多,女人们在一边纳鞋
底打毛衣,小孩聚成一堆一边烧火一边玩牌。可是眼前在萧瑟的山坡上与牛为伴的只有我和
我的小狗,山上静得令人窒息。农民耕地是离不开牛的,他们的牛呢?不用放吗?我不由困
惑万千。
    妈妈告诉我,村里大部分人都把牛卖掉出去打工了,我的同龄人中除了我在读大学,其
余的都南下广东几年了。不管是小的还是老的,结婚了的还是未结婚的,能出去的都出去了
。连隔壁五十多岁的罗老伯去年也托亲戚介绍进了广东顺德的某个小工厂,做不了大力气的
活,看看大门还是能够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大半辈子老老实实地在土地里
刨食从没走出过这个县城,这么大岁数了竟然出去打工?人家五十岁了退休回家休养开始安
享晚年了,多么悬殊的差距!“可是他们春节了怎么还不回家?”妈妈说:“你想想,打工
能有几天假?就算假期有那么十来天,春运的车费要多少?可能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一个来
回。”
    是啊,这种出卖体力的工作能挣多少钱呢?农民算是处在这个社会的最低层,文化水平
也较低,想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事做极为不易,多少粗鞋布衣的人满怀希望地看每一张贴在玻
璃栏中的招工广告,磨破了嘴皮,最后失望而归。就算幸运些的可以揽到活干,干的也是最
辛苦的要流汗甚至流血的体力活。与此不协调的是工资又非常低,就说罗老伯,他每早从七
点打开工厂大门开始工作直到晚上十二点锁上大门,工作时间长达十九个小时,每个月的工
资也就六百块,还要自己出伙食费,一个月下来节衣缩食充其量也就能剩五百块,这还算多
。女孩子在穿着上花费要多很多,五百块根本就消费不了什么,而一个在某模具厂打工的小
学同学告诉我,她月工资也就300块,根本没有什么奖金。在春运期间一两百多块钱一张的
车票面前,这样的工资显得多么珍贵多么不经一用,仅仅回家几天,一个月的血汗钱就要花
费在颠簸的车上,谁愿意做这样的交易?况且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电话就能方便的传达两
个相距千万里的人的心声,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只有采取这种既省钱又免去乘车要买票挤车的
麻烦的方式,来消除过节时的念家之情。
   于是,在外面的人很少或不回来过节,在家里的人也想出去找工,留在村里的就越来越
少。就在春节前的五天,对面的四嫂两夫妻将一对女儿留给父母照看,双双南下。按理应该
是过节思归,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证,现在的人却偏偏在这样特别的节日往外跑。四嫂
说,过春节很多人要回家,这个时候出去找到事做的机会也就相对要多,要容易一些,反正
迟早是要去打工的,在家过个春节意义也不是特别大,不如早点去找好工厂。像他们这样夫
妻俩都出外打工在村里还真不少,没有小孩的一身轻松地出去闯,有小孩的就托付给老人,
所以今年的除夕夜显得特别平常,只有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和偶尔冲上天空的烟花提示着它的
特别。本应热闹非凡的大年初一也低调起来,拜年的鞭炮也比往年少得多,给人整一个感觉
仿佛是一个孩子哭闹够了在低声抽泣,令人心生恻隐。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务己业”走“歪”道呢?是什么让他们放开土地心甘情愿地加入打工的
队伍?这自有其内在原因。
    我们知道,三农问题在几年之前就在大提特提了,但是农村的情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
观,粮食等农产品卖不到好价钱,而农民又很少能有其他收入,光靠几亩田土是能喂饱一家
人的肚子了,但是绝对没有钱消费好点的衣服和食物,家里有小孩读书的经济就更为拮据,
百儿把千的学费是卖两头大肥猪再加一亩地的西瓜。而且猪和西瓜不是凭空就长起来得的,
要买饲料,要买化肥,要花很多心思管理,年景好还好说,年景不好只能自认霉气。面朝黄
土背朝天投入不少,还不能保证一定就有受益。即使有收获了,它还不是现钱,卖不出去的
可能随时都有,要把它变成现钱握在手中才算数。但是打工就不一样了,它不用像种庄稼那
样要投入钱,只要有力气,几乎不用什么成本,不论年景是好是坏,多少都会有工资,而且
拿的是现金,就算做一天的工资只有十块钱,也比马拉松赛跑一样养猪要安心得多。
   另外,模范作用也很重要。最先去广州打工的李叔当时遭到众人非议,大家认为他不安
心务农是懒惰,是痞子行为,但是五年后李叔西装革履回来,掀掉了老祖屋,盖起了村里的
第一栋用白瓷砖装饰的漂亮房子。村人种几十年的地想砌一栋泥砖房还要咬紧牙关,勉勉强
强,人家出去几年就盖起了“宫殿”,这让大家的看法突然有了些变化。于是李叔走时带去
了三个人,两年后村里又新起了两栋房子。有人开辟了一条挣钱的道路,自然就会有越来越
到的人沿着这条路走,就这样一个带一个卖掉耕地的牛,将田土交给在家种田的人,走出了
这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子,为着单纯的信念,把汗水和力气廉价地卖给花花绿绿的城市。
   年轻人无一例外地在外闯荡,一些父母甚至巴望女儿马上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替他们挣
钱,打工簇将村人的心搅得蠢蠢欲动。三十四岁的阿华和妻子是较晚出去打工的一对,之前
他们都是勤勤恳恳地在家料理着三亩田土,靠养百来只鸡鸭挣点钱,直到前年碰上天旱实在
不好打理生计,他们矛盾了很久,最后咬咬牙将八岁的儿子送到姐姐家,抱着出去碰运气的
心理,一起跑到东莞找事做。虽然一年下来,两个人的出去住的吃的,一共也就剩将近一万
块钱,但是他们很满意。“这比在家种田要好多了,种田是靠天吃饭,打工是有人就有钱,
你只要肯动,总会有余钱的。”由于家里没有他人,他们的田土只好任其荒芜。我问:“孩
子不在身边你们放心吗?难道打算一直这样下去?”阿华满怀憧憬地告诉我“我想我们会一
直打工打下去,除非哪天人家实在不要了再回家继续种田,等再过几年能存上三四万了,就
把孩子带过那边读书,再苦不能苦孩子,我要送他念大学。”他说几乎所有像他一样的打工
者都是这么想的。
    突然想起了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的一个实录,记者问一个放羊的小孩:“你放这么多养
干什么?”“卖钱。”“卖了钱做什么?”“娶媳妇。”“娶了媳妇干什么?”“生娃娃。
”“生了娃娃做什么?”“放羊。”我无语。但是听了阿华的话我觉得我终于走出了一个思
维的囚笼看到了阳光。是的,他们打工虽然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挣钱,但是他们想到
了后辈的幸福,不希望儿女重蹈自己的路,这是文化和知识在农村的巨大作用。农村在物质
上是贫困的,但是我决不认为精神在这里是贫困的,相反,这里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虽然
明年后年甚至四五年内的春节,这个山村仍然没有气氛,但是我相信热闹自在村人的心中。


--
                        .★*★.      .★*★.
                  .*★ *.*    ★     ★     *.*★*.
                 ★           *      *           ★
                 ★   love   ,       , everyone  ★
                 ‘*.       . ●╭○╮
                     ‘   ☆ /█∨█\*☆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192.168.81.9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