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einhart (三万英尺上空的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May 28 20:08:38 1999), 转信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一)

--------------------------------------------------------------------------------

作者: spk(巴.镇.黑.槐) [593], 01:13:06 4/21/99: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五次战役的军事指挥上的得失的一些看法
,大部分来自于各种书籍和杂志,也有少量是我自己的看法和总结。其中以
 总结经验教训为主,涉及的人物褒贬并非针对个人,而主要是我的一些看法
。有兴趣的朋友,希望能一起来讨论。

 在朝鲜内战刚刚爆发,朝鲜人民军尚处于攻击顺利时,军委就已经下令成立
了东北边防军,这是极富远见的一着。当军委作战部研究认为朝鲜内战局势
 有可能逆转、美军很可能在人民军后方实施登陆以后,更加强了东北边防军
,使之达到包括后勤在内共近七十万人,还加强了炮兵。如果当时没有这一
 步,在美军仁川登陆后,局势迅速恶化的形势下,中国很可能来不及出兵了

 美军仁川登陆后,毛泽东一度设想在平壤以北的德川、宁远一带占据要点, a
 构筑工事,实施一个阶段的防御战,但随着形势的迅速恶化,毛、彭均认为
 须以遭遇运动战的形式予美军和南朝鲜军以打击后方能稳住局面。这里要指
 出的是,虽然未能实现原防御计划,但看到德川是攻防转换的枢纽,也是非
 常有眼光的,一、二次战役能够取得胜利,在战役上即是抓住了这个枢纽,
 这也是毛高明的地方。彭提出的以东北边防军六个军和炮兵全部出动,而不
 是渐次出动的主张,对后来的一、二次战役能迅速集中力量,打开局面也起
 了关键性的作用。斯大林原希望我军出动六个师和两个炮兵师,但我们一开
始就出动了十八个师。敌在朝鲜有十四个师四十二万,其中一线即有十三万 松

一次战役,彭总利用美军和南朝鲜军轻敌冒进,兵力分散的弱点,不待部队
 进至指定集结地点(有些预定集结地点也已经不合适了),果断发起进攻,收到
 了突然的效果。部署上,彭利用美军东西线之间相隔八十三公里的大空隙
 以一部(两个师)牵制东线之敌,集中力量于西线。同时根据敌以“坦克数辆,
 汽车十数辆”组成支队到处冒进的特点,将原来力争打大包围战的计划改为
打一个个小的包围战。一次战役,歼敌一万五千多,收复清川江以北和以南
但除了指挥员主观上的原因外,道路、防空、情报不准确也是客观上存在的
问题。

二次战役,美军在指挥上除了仍犯轻敌冒进的错误外,以第十军遂行毫无意
义的元山登陆,从而与第八集团军拉开了几十公里的间隙,是麦克阿瑟最大
 的失误。相反,彭诱导并抓住了这一战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将战线推
 回至三八线附近。这次战役胜利的关键即如前述,是抓住了德川这个枢纽,
 即由敌右翼薄弱的德川切入,对敌迂回,打乱对方的布势。但在113师已经插
 到三所里、龙源里,切断了敌南逃北援之路的情况下,未能达到更大战果的
 原因,主要在于装备太落后(我军在当时拥有的打坦克的武器,只有内战中缴
获的少量美制60、88.9(?)毫米火箭筒和无后座力炮,全国只有640多具。而美 兵
军一个师就拥有60以上火箭筒和无后座炮500多具,坦克129辆。这使我军在对
 付敌方坦克时,主要只能依靠集束手榴弹、爆破筒和少量反坦克手雷,在某
 些地形有利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遇到地形开阔或敌以坦克集团冲击,则
无任何办法。龙源里切断敌联系后,仍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敌坦克和车辆200余
 逃脱,就是这个原因。苏军当时的反坦克制式装备中有40火箭筒(弹径80毫米)
 ,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反坦克武器,但没有提供中国军队。)另外,五十、六十
 六军攻击进展缓慢,也是造成战果不如预期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东线新兴里
 歼灭美军一个团部和四个营,是五次战役中唯一一次歼灭美军团以上单位。
 下碣隅里包围了美军一部,也是在敌坦克冲击下未能达成全歼。二十六军接
 替二十军任务时,个别指挥员求战意识不强,事后也受到批评。

 彭德怀被打倒后,有人指责彭没有在二次战役中集中三个军左右的兵力,直插
新安州,否则可以打一个更大的歼灭战。但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以当时朝鲜的道路情况和我军的后勤运输能力(仅三个汽车团,且损失后无补充
),保障东线三个军、西线六个军的供给已经力不从心了,以三个军作大迂回,
在无法就地筹粮的情况下,粮弹断绝的危险。而且,即使三个军插到西海岸的
新安州,仍难以对敌达成包围,因为我军无空军、无坦克、无火炮,很难有更
 理想的战果。所以,这种指责是不切实际的。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二)

--------------------------------------------------------------------------------

作者: spk(巴.镇.黑.槐) [595], 21:26:56 4/21/99:
 二次战役后,美军对志愿军指挥上的评论是:“主力沿南韩军七、八两师毗邻
 之地域集中突破,敌人突破方向之选定正确而巧妙。”美国参谋学校教官罗伯
 特.C.肯末朗在论文《德川战役中南韩第二兵团被歼灭的检讨》中指出,志愿军
 指挥上的优点是:“不断以周密的侦察,发现敌人的配署”、“集中兵力于主
 要方向,对次要方向仅作牵制性攻击”、“引诱敌人局部成功,使一部突出,
并加以攻击,使之失去平衡”、“发动夜间的大规模重叠进攻,深入敌后控制
 战场”、“在敌后建立阻塞阵地,使溃退之敌无法顺利撤逃”(大意)。顺便回
答一下求实的《探讨》。彭的二次战役部署正是从敌的右翼(即东侧翼)迂回,
 我们可以看到,志愿军以三十八军、四十二军分别构成两个迂回的包围圈(其中
 四十二军作更深远的迂回,但受各种限制,没有达成目标)。对彭的指责主要是
 认为使用兵力应是三个军而不是两个军,这个指责的不切实际上文已经谈过了。

 有人要我谈谈五次战役,那我就先谈五次战役吧。五次战役原拟五月发动,但
 根据情报,美军将在朝鲜蜂腰部登陆,为破坏敌人的企图,遂提前至四月二十
 二日开始。对于提前发动,历来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必须的,打破了敌人
 的登陆计划。有人则认为战役发动过分勉强,尤其是十九兵团、三兵团长途行
 军,三月下旬和四月中旬才分别到达指定位置,在未恢复疲劳和作充分准备的
 情况下投入战斗,战斗力大受影响。现在看来当然比较清楚,美军当时并无登
 陆计划,情报是有误的,迟打一些并无不利之处。但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
 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和死的物质的较量”,敌人的准备是秘密的,要完全搞清
 楚不可能,与其失之过迟,不如失之过早。如果说彭的指挥有失误的话,这个
 失误应该说是难以避免的。

 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的主要失误在于口仍然张得太大,以西线十二个军作两翼迂
 回结合正面突破的战法,企图先歼灭南朝鲜一、六(?)、九(?)师,美三师,英
 二十七、二十九(?)旅和土耳其旅,再歼灭美二十四、二十五师。但事实证明,
 以志愿军的装备、火力,非但不能对敌整师达成包围和解决,即对敌一个整团
 达成包围(先后有十几股),也因火力弱,不能当晚解决战斗,而第二天敌即可在
 坦克、飞机掩护下突围。另外,李奇微也创造了针对志愿军的有效战法,即主
 力在每天下午后撤,在大约二、三十公里的后方构筑工事。以快速部队和志愿
 军保持接触,当黄昏后志愿军发起进攻之前后撤。当志愿军拂晓进至预设阵地
前,就可以火力压制其无法行动。

 志愿军在二次战役时,利用敌人骄傲情绪,围歼美军一个团部和四个整营后,
 美军已接受教训。三次战役未能歼敌整团,四次战役砥平里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彭总(也包括毛、周)对此认识过迟,的确是个失误。

关于第二阶段的指挥,我以前在“烽火神兵”也曾写过一贴。即由于第一阶段
 打成平推后,由东向西战线呈一斜线,美军集中于西线,而南朝鲜军主要在东

 线。彭认为眼前战机难得,遂秘密集中主力于东线,求歼南朝鲜的三、九师,
并打算由此突破,迂回美军。当时志愿军部队极端疲劳、粮弹缺乏,“不顾我
 之种种困难”(某些战史教材上所用的考语)发动这一攻势,实际上还是小看了敌
 人。最后虽然予敌三、九师以打击,但因供应问题停滞了三天的进攻。而美军
 利用机械化的特长,快速部队一天行军一百五十公里,堵住了缺口。造成后来
 撤退中的被动局面。

 180师的覆灭,我以为责任主要在三兵团的领导。王近山过早地将兵团部后移,
 遭遇空袭损失电台后,既没有主动和下级积极沟通联系,又没有及时将指挥权
 移交志司,造成下级无法得到及时的指令的局面。当然,韦杰的犹豫、无决心
 和郑其贵的死板也该为此负责的。至于彭,只应负战役指挥上的责任。
 简单谈到这里吧。


一点补充

李奇微看到志愿军的缺点在粮弹补充困难,以“磁性战术”来对付志愿军。
而彭对敌人的战术变化缺乏预见,也是一个失误。究其原因,在于对我军的
弱点缺乏自知之明。另外,长期的国内战争中形成的勇猛的指挥风格,也使
彭在如何及时收兵的问题上,几次出现问题。如彭在自述中谈到的四次指挥
上的失误,除打赣州外,百团大战的第二阶段,119师打关家瑙(当然,这和
围棋高手犯错误一样,彭有自己的考虑)、西府战役打宝鸡,以及这一次,都
和不能掌握好扩大战果的分寸有关。
[ 1 ] spk(巴.镇.黑.杨) - 21:48:43 4/21/99 *** 回 帖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的一些军事问题漫谈(三)

--------------------------------------------------------------------------------

作者: spk(巴.镇.黑.杨) [603], 23:45:09 4/22/99:
三次战役,由于美军接受了教训,迅速后撤,收缩了防线,所以志愿军没有能
 够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虽然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附近,但志愿军连续作
 战后的减员和疲劳造成的战斗力下降、运输能力随着战线的延长而减弱等缺点
 逐渐显现出来。有争议的地方主要是否应该打过三八线,毛、彭有不同意见。
 但毛从整个形势看,要否定三八线作为南北朝鲜的分界线的合法性,以取得外
交上的主动,彭最后同意了毛的看法。从战略思维角度说,这个决定和毛出兵
 朝鲜的决定是一贯的。即先打过去,即使有若干失利,只不过是军事问题,如
 停战,则意味着默认三八线,将来再动兵,则世界舆论将可能对我不利。彭对
 此是有看法的,认为三次战役“带有若干勉强性”。

 四次战役之后,有些指挥员,尤其是三十八军的部份指挥员,对彭总将三十八
军置于汉江南岸打阻击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以主力打阻击的做法不符合我军
 的作战常规,“如果林总来指挥,如何如何”。但是从当时实际出发,既要保
 障横城方向的反击、又要掩护新入朝部队的展开,而美军在三次战役又未受大
 的打击,并以主力进行反扑的情况下,汉江南岸的防御战不能取通常的运动防
御形式,以一般的二流主力来承担这一任务是不保险的。所以,这一做法是正
确的,也是一开始制订“西顶东放”这一策略时就决定了的。邓集团的反击战
中,砥平里战斗的不成功很引人注目。过去的很多资料过多地将砥平里战斗的
不成功归之于主观上的问题,即分属不同军的师团的协同配合不好,现在看来
,还是应该承认,主要的一方面还是装备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美军在战术
 上的进步。装备上的弱点仍然是反坦克武器的缺乏,我以三个团围攻砥平里美
 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以一个师负责阻击美骑一师三团(?)的增援,在六公里
 的距离上,将增援之敌的步兵消灭殆尽,但无力阻止其坦克23辆进入砥平里,
 和原有的敌21辆坦克会合。美军以前的战斗特点是害怕夜战、近战,尤其是害
 怕包围和迂回,一旦侧翼或背后发现情况,往往就放弃抵抗或撤退。但砥平里
 之战,美军在无可奈何之下,以坦克、火炮为中坚,证明以志愿军的火力和攻
 坚能力,不可能在一到两夜之内消灭依托野战工事进行防御的美军团以上的单
 位。这一仗没有打好,使美军对坚守现有阵地以待援军的战法有了信心,从而
增加了以后作战的难度。

 还有一种意见,即认为应该先打砥平里,再打横城之敌。彭原来的确曾发过一
 个电报,准备先打砥平里。但后来敌情变化,黎浦洞以东有美二师两个团,二
 十四师一个营,还有法、荷军各一个营,彭见到不能在一两天内解决砥平里,
所以改变决心,先打横城,求得先歼敌两团。这一决策不能算错,如先打砥平
里,很可能连横城之敌也打不到了。

 第二阶段的防御战中,彭所确定的“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原则,是
针对了朝鲜的地形情况和志愿军的装备的,五次战役后的防御战战术原则基本
 上也是照这个来的。值得一提。

 很抱歉,可能有段时间不能上网了,对不能及时回复的朋友先说声对不起。



第五次战役失利原因之总结


送交者: 求实 于 April 22, 1999 22:27:03:

关于第五次战役,网上有很多文章,这些文章在对得失的检讨方面已经很深刻,这里
讲一下我对这些检讨的个人总结。
第五次战役战略决策不当,主要表现在高层决策仍希望将美军击败而占领整个朝
鲜,这个战略目标超出了志愿军的能力范围,具体这个目标来自谁还不清楚,可能
来自斯大林。
发起时间太仓促,新入朝的部队没有时间来适应环境,没有时间来熟悉美军战术特点,
作战物资储备也不足。
新部队由于政治宣传的影响,普遍存在轻敌思想,正所谓骄兵必败。
第四次战役防御阶段,有战斗经验的老部队损耗太大,无力再战。
美军在战前察觉志愿军援军到达,主动转入纵深防御。
战役部署试图攻击美军最强的西线部队,并且进攻正面狭窄,该区美军已占领具有
二道防御地带的纵深防御阵地。战役目标明显过于乐观,企图在歼灭一线美军后进
而再合围位于纵深的美24师和25师,这是显然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从以往美军的
特点看,美军绝不会死守阵地。美军虽然战略预备队兵力弱,但是在进攻区域的
美军战术,战役预备队均很充分,加以侧翼攻击迂回纵深小,美军可以轻易后撤摆脱
包围。据我看来,进攻已转入防御的美军不是好办法,等待美军进攻,采取机动防御,
并保持反击主力于战线中部,适时转入反击,先从中部割裂美军,然后视战况决定
攻击东线还是西线,可能更适合当时的战场情况。朝鲜中部地形不适合机械化部队
行动,是美军无法避免的弱点。志愿军受政治因素约束,反倒不如美军能自由进退,
这本是我军的长处。
志愿军新部队相互不熟悉,指挥员关系复杂,导致一些部队协同太差。这也说明仓促
进攻是不合适的。
第二阶段攻势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战机,但所定的目标仍是太大,如将目标只定为歼灭
韩军数个师,随后马上收兵,是真正利用了战机,否则兵疲弹尽之后,根本无力稳定
战线。此阶段,进攻计划不细致,加上韩军惯于溃退,所以无法对其兵力做到歼灭性打击。
败笔在于仍未重视从中部割裂美军战线。如先突破中部,然后向东线韩军深远纵深
突击,韩军就不那么容易溃退了。
志愿军通信能力差,导致指挥不及时,上下级沟通差,司令部对战况无法即使掌握。
这是由志愿军装备条件决定的,是我军的弱点。这在国内战争是不太明显,但在美军
高速机动力面前暴露无疑。
志愿军新部队对美军作战特点不熟悉,无准备,尤其缺乏阻止反坦克防御的训练。对
后勤地域的管理没有经验,也没有相应的训练,这都说明志愿军还不是一只有现代化
作战思想的部队。
战后处罚,对180师的处理明显不公,有上级向下级推卸责任的重大嫌疑。180
师的失败被扩大来掩饰整次战役的失败,来遮盖别的部队的败绩。180师在美军的反击
中首当其冲,损失重大在情理之中,不能妄以他处他部轻易突围之例相比较。
以上观点,不同的文章都提出过,这里我只是思考总结而已。

送交者: spk 于 April 22, 1999 23:41:12:

回答: 第五次战役失利原因之总结 由 求实 于 April 22, 1999 22:27:03:

战略决策问题,我想主要不在斯大林(当然斯也想全胜,但对战役决策无影响
力)。根本还是毛有轻敌速胜的思想,虽然他给彭的电文中要求“准备长期,
争取短期”,但立足点当时还是想短期内歼灭美军几个师,一举解决朝鲜问题
。彭身在前线,对长期化认识比毛早些,对解放汉城后的游行曾表示不赞成。
但彭在战役部署上,仍贯彻力争短期的目标,所以才有第二阶段的被动。

以后有机会再谈。最近有点事,不能常上网了。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22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