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keepsilent (VAN仔),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印度崛起不是“看”出来的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an  9 10:18:04 2007), 站内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5259231.html

●中国舆论看印度似乎陷入了某种误区,通常是某位记者和学者到印度,把自己看到的写下
来告诉广大的中国民众

  ●印度高科技软件服务业增值是在信息技术高速道上进行,不需要高楼大厦,也不需要
公路、桥梁和集装箱码头

  ●中印两国,一个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另一个平房里飞出金凤凰,一个是苹果,另一
个是橘子,无法相比,更不必搞零和式的相互竞争



  不能小看印度的贫民窟

  前段时间,在北京从朋友口中听到中国一位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到印度访问后,回来连叹
“hopeless(令人绝望)”,当时,我心里立即出现九个字:欠成熟、看表面、不深入。近
年来,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越来越多,这是好事。然而,中国舆论看印度似乎陷入了某种误区
,通常是某位记者或学者到印度,把自己看到的写下来,告诉广大的中国民众。

  用“看”来观察印度,自然无法看到中国人自己想看的,少有高楼大厦,有不少贫民窟
等等。印度最大城市兼金融中心孟买,贫民窟人口多达700万,绝大多数居民享受不到自来
水、厕所等卫生条件。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游客,一走出印度大城市的高级旅馆就可以看到
满地的大自然厕所现象。但是,以此作为看不起印度的理由,可能往往是夜郎自大,不符合
“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国传统美德。

  印度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历史上相处得特别好,在近现代有着相似的命运,在当前现
代化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很多。这就要求中国国际问题专家与发展战略专家客观
、深入地研究印度发展的课题,认真看待印度所取得的成就。中国观察家首先需要不只是用
肉眼去“看”。

  印度现在是11亿人口住在300多万平方公里内,平均每平方公里住3000人,活动的空间
太有限了。中国是13亿人口住在960万平方公里内,人均活动范围差不多是印度的3倍。在人
口和空间的制约下,印度难以建设高楼大厦和现代基础设施,也正是缺少空间而产生了印度
人口“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汇集)过程中的贫民窟。

  然而,正如有外国朋友说,在印度,穷人可以在大城市冠冕堂皇地生存。孟买贫民窟有
强大的居民组织,它的领袖在市政发展会议上和市领导人平起平坐。没有他发话,任何拆迁
都无法进行。这也是孟买计划的新国际机场迟迟不能动工的主要原因。如果只从发展的进度
来看这一现象,当然会有“令人绝望”的感触。但印度朋友更强调发展要有“human face(
人的面孔)”,这就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对上号了。

  印度有“安贫乐道”的传统,民性倾向平和、纯朴,顺应自然、循规蹈矩。印度独立后
采取渐进发展方针,尼赫鲁曾经以一个“r”字母的区别来比较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旋律。他
说,中国提倡“revolution(革命)”,印度提倡“evolution(进化)”。半个多世纪印
度的发展道路也不平坦,但不像中国那样大起大落。中国跃进式的进步是印度所赶不上的,
但印度前进道路上也不会有中国那么大的风险与提心吊胆。

  印度崛起不一定需要高楼大厦

  最近几年来印度突然“崛起”,先是GDP年增长6%,过去三年连续增长8%,正在挤入世
界经济强国之林。深入分析,当前印度经济产值的一半出自高科技软件服务业,它等于印度
工农业产值(各占全国经济实力的四分之一)的总和。这是现代经济教科书上所找不到的发
展模式,它和中国相比,具有四大特点:

  第一,印度似乎决定不搞工业化而集中力量发展软件服务业。她的战略考虑是:印度人
语言能力特强、有一亿英语流利的知识精英,印度是“零”的发明国,一千多年来数学最发
达,印度已经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从产品开发到程序设计、医疗化验、报表统计、电话
服务等工作接过来了,最终将成为“全球办公室”。如果这条路走得通,就可以避免中国所
付出的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第二,印度高科技软件服务业增值是在信息技术高速道上进行,不需要高楼大厦,也不
需要公路、桥梁和集装箱码头。反过来说,中国那高楼大厦和雄伟的高架桥、高速路等却生
产不出印度软件设计师在矮小平房电脑中制造的那样惊人的增值。

  第三,中国经济增值主要依赖外资和外国技术、机器来到中国运作,中国以劳力相配合
,等于是当厨房下手、“为他人作嫁衣裳”。印度当然暂时借跨国公司提供的平台操作,但
产值出于印度精英的脑袋,因此自主性强,任何时候都可以独立操作。已经有少数印度公司
摆脱了跨国公司的垄断而开始在国际上显露头角了,他们在中国也开始建立业绩。

  第四,印度“崛起”奇迹主要由于两种“学院”和全球化最新发展趋势呈天造地设之势
。一是尼赫鲁总理从1950年代开始设立的印度理工学院,现在已有将近10所。另一个是最近
20年来涌现的印度商学院,也有将近10所。商学院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增加,毕业后收入一
年胜过一年,主要是跨国公司热情欢迎。毕业生在印度服务起薪是每年7.5万美元,到外国
服务年薪高达20万美元。印度商学院文凭响当当已经可以和美国哈佛、斯坦福等大学相比。
换言之,印度创造的经济奇迹并不是全民努力,是大约一千万印度知识精英使印度在全球化
中异军突起。相比之下,中国“崛起”是亿万群众血汗的结晶,投入大、出产小;印度是投
入小、出产大。

  相互学习,“龙象共舞”

  从这最后一点更可以看出,印度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如果在未来的十年中再有一两
千万精英参加进来,更会如虎添翼。如果印度百分之十的人口都变成这样厉害的价值创造者
(这是完全可能的),印度的经济实力就不止是翻一番、两番,而会是五倍、十倍的增势。

  以上这种比较并不是夸耀印度而贬低中国的成就,只是想把两个迥然不同的发展范式展
示出来。中印两国,一个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另一个平房里飞出金凤凰,一个是苹果,另
一个是橘子,无法相比,更不必搞零和式的相互竞争。

  当今的全球化有两大特点:一是“英语王国”,二是它由以美国为首的跨国公司统治,
按照跨国公司的设计行事,为跨国公司所有、所享。“英语王国”使印度知识精英占了便宜
。这是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印度精英的“英语王国”优势也覆盖日本、甚至欧洲的非英
语国家。

  可是也要看到,在这为跨国公司所有、所治、所享的“英语王国”,印度和中国同处于
下游,大头被跨国公司拿走了。印度那被贫民窟包围的五星级现代化绿洲并不是发展的理想
。中印两国都面临一个宏伟的目标:让本国10多亿人民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这两
个人口和经济力量总和占全球1/3左右的实体首先变成全面小康的“和谐世界”,当今的国
际局势就会开始与“文明冲突”分道扬镳、化戾气为祥和。因此两国的精英应该努力“建立
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国际舞台上,“龙象共舞
”。▲

  (作者是旅居芝加哥的印度华人学者。)

    《环球时报》 (2007-01-05 第11版)

--
 ─┼──┼──┼──┼──┼──┼──┼──┼──┼──┼──┼→
   ↑  ↑  ↑  ↑  ↑  ↑  ↑  ↑  ↑  ↑  ↑
   三  四  五  六  七  耄  冰  彭  妖  德  楼
   十  十  十  十  十  耋  心  祖     古  主
   而  不  知  花  古              拉  在
   立  惑  天  甲  稀                 此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11.139.191.1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