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quakefans (王伟是我偶像),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燃烧的岛群第一章 失意的恺撒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l 23 14:42:39 2002), 转信



燃烧的岛群


------------------------------------------------------------------------
--------

第一章 失意的恺撒


------------------------------------------------------------------------
--------

1

菲律宾,马尼拉湾。

太阳沉落在中国南海下面好一阵儿了,科雷吉多尔岛的马林达山峰挡住了最后几抹
余辉。大片大片的乌云封住了黄昏的天空,使夜色来得又早又阴沉。科雷吉多尔岛
像一只蝌蚪,横在马尼拉湾的入口处。“蝌蚪”的尾巴,正掩映在山峰的阴影里,
叫做奎南安岬。海岬南岸是一个小海湾,海湾中有座唯一的栈桥。这就算个海港了
。战火已经波及到海港,浅水处躺着底儿朝天的轮船,栈桥也大半遭到焚毁,只剩
下焦黑的残桩。

马尼拉湾之夜是静谧的。只有远方的枪声和巡逻兵的脚步声偶然打断热带昆虫的呜
叫。一个高大的人影出现了。他足有六英尺四英寸高,身板挺得笔直,穿着军便服
。他的五官端正威严而富于表情。他的身体里似乎充满了精力,演员和军官的动作
兼而有之,显然是一个最标准的老职业军人。这就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他
虽然有一个呢称叫“道格”,可是除了马歇尔上将这么叫他之外,谁也不敢当面称
呼。他的部下习惯于管他叫“将军”

“将军”此时此刻非常懊丧。

他强抑着自己潮水般的感情:沮丧、失望、痛苦、无能为力,他尽量摆出冷峻淡漠
的样子,向残破的栈桥走去。那里的船桩上系了一艘摩托鱼雷艇,日本人管它叫“
绿龙”,麦克阿瑟将乘它离开菲律宾。他已经成了败军之将。

六年前,他和罗斯福总统闹崩了,辞去了美国陆军参谋长的职务,应菲律宾总统奎
松之邀,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美西战争时代,他父亲亚瑟’麦克阿瑟准将曾
在马尼拉作战。因此,他对菲律宾有一股特殊的感情。他负责训练和指挥菲律宾军
队,在这个东南亚前哨海岛群上,他深深感到日本人军事压力的沉重。

他运气很坏,还没着手部署防务,日本人就先动了手。 马尼拉时间一九四一年十
二月八口,日本海军偷袭了珍珠港。八个半小时后,从台湾起飞的日本飞机轰炸了
吕宋岛的克拉克空军基地。由于一系列阴差阳错,包括十八架B-17型重轰炸机在内
的半数美菲空军毁于一旦。没有空军,他无法防守吕宋。两天后,两支日军部队从
北吕宋的阿帕里和维甘镇登陆。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突越密林和溪流,向南方进
逼。十二月二十日,本间雅晴中将的日军第十四军又在吕宋西海岸的仁牙因湾登陆
,沿着中吕宋平原和岛上唯一的窄轨铁路,杀过克拉克基地、安赫莱斯市、圣费迪
南多,直扑马尼拉。麦克阿瑟匆匆宣布马尼拉为“不设防的城市”,率军退守巴丹
半岛,最后死守巴丹半岛南端的科雷吉多尔岛。退到这儿,已经是无路可退了。

送行的人渐渐聚齐。人们都知道,“将军”奉罗斯福之命,将前往澳大利亚,组织
全面抗战。他在墨尔本比在这里更重要。然而,开战以来,经过了九十四个紧张、
疲劳的日日夜夜,有“将军”在,有他那声势虎虎、信心坚定的音容笑貌在, 巴
丹的官兵就相信防线固若金汤,日本兵并不可怕。如今,他要走了,大家感到形单
影孤,像一群被遗弃的孤儿。

麦克阿瑟同送行的人一一握手话别。他的感情是热烈的,连军人们也掉了泪。他的
妻子简·费尔克劳斯·麦克阿瑟夫人跟在他后面,也同送行的人们告别。经过那么
激烈的轰炸、战斗、行军和战壕生活,简依旧是那么窈窕轻盈、楚楚动人。她身上
只穿一件衬衫和一件外套,于中提着一个提包。简身后是勤勉、仔细的中国保姆阿
周。阿周拉着小阿瑟——麦克阿瑟和简的儿子,道格唯一的宠子,全家的帝王。小
阿瑟穿了一件蓝色的水手夹克,手里拿着一只六英寸长的玩旧了的玩具汽车。

一个中等身材的海军军官从鱼雷艇舱中钻出来,用棉纱揩净双手,顺着跳板登上栈
桥。他数了数麦克阿瑟一行的人数,又估量了一下他们的行李,嘴里咕噜了一声。


他来到“将军”面前,行了一个军礼:

“乔尼·巴尔克利上尉向您报到。我是第三鱼雷艇中队长。本中队共有四艘鱼雷艇
,其中 PT—32号、PT—34号、PT—35号在马尼拉湾外巡逻。本艇PT-41号是旗舰
,标准排水量三十五吨,航速四十节,引擎已经超过了大修期,实际只有二十三节
。乘员十二人。”

他再次打量着乘客们的行李,终于又开了口:“将军,本艇最多只能搭载十人,每
人只能带一个手提袋,不能超过三十五磅。否则航行很危险。”

麦克阿瑟往前走了一步,拍拍海军上尉的肩膀:“巴尔克,你瞧,我只有四个人,
三只手提包,我自己什么都没有拿。”他苦笑了一下。“连刮脸刀片都要借你的了
。他们都是送行的。他们不走,他们还要在巴丹作战,在科雷吉多尔作战”。

一名水兵张罗着,把简、阿周、四岁的小阿瑟一一扶到舱里坐好。鱼雷艇的引擎低
吼了几声,越来越响,终于运转正常了,在沉静的海湾中格外响,仿佛一匹烈马在
向将军狂嘶:快走!

麦克阿瑟似乎还舍不得走。他来到最后一个送行者面前,紧紧握住了他的手。“将
军”的眼泪流下来。月亮偶然钻出阴云,冷清的月光映出他的泪花,但他没有擦。
那人是乔纳森·文莱特少将。

文莱特将军没有穿军装,只穿了一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骑兵皮衣。他如此高大
、削瘦,仿佛一张皮蒙在一副庞大的骨架上。麦克阿瑟觉出来气氛过于凄凉,强颜
一笑。那勉强的笑容就这么呆板地挂在脸上。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小木盒,递给文莱特。木盒中是奎松总统送给他的雪茄
烟和他自己的两管剃须膏。文莱特接了过去。麦克阿瑟想起一个月前,奎松总统搭
美国潜艇离开菲律宾的时候,也曾经这样地送给他一个有自己印章的戒指。奎松亲
自把它套在麦克阿瑟的手指上:“当您的尸体被发现的时候,我会让人们知道,您
是为我的国家而战死的。”

栈桥离别的悲剧色彩太浓了。“将军”不理会启动了的鱼雷艇,拉着文莱特离开码
头。离码头不远的山坡上密覆着热带雨林,风吹不透那些被藤蔓缠住的按树、榕树
和桃花心木。雨林边上有一家灰色的农舍。夜静极了。走的人和留的人都面临着极
大的危险。日军已经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菲律宾群岛,并且封锁了马尼拉湾。麦克阿
瑟和文莱特的生命都系在一根游移的蛛丝上。死神就在他们身边。

麦克阿瑟再次握住文莱特的手,他俩相处多年,十分投契。“如果你同意,我走之
后,我的全部军队归你指挥。你会成为一颗新星的。”“将军”把军权交给他的部
下、北吕宋部队司令官文莱特。这实在不是一枚美差。日军的残忍,早为人所共知
,留在科雷吉多尔的下场肯定不会美妙。然而,文莱特却点点头。麦克阿瑟继续说
:“乔纳森,你了解我。我一到澳洲,立刻会不断地上诉罗斯福总统,陈言巴丹的
逆境。在我尽一切力量唤起美国舆论期间,我恳请你尽一切努力在此地坚守下去。


文莱特停住脚步:“那是当然的。”

“如果我能从澳洲反攻,”麦克阿瑟仿佛不是身陷孤岛重围,而是站在纽约的时报
广场上发表演说。“我立刻就会回来。我要用我的全部心智、权力和影响来干这件
事,这也是我唯一的事。那时候,你应该还在。”

文莱特将军毫无表情地回答:“只要我们的军队还活着。”他突然扬起眉毛,轻声
问:“将军,您将反攻吗?”

麦克阿瑟斩钉截铁地回答:“而且要回到巴丹!”

他说完,热烈地拥抱了文莱特:“再见吧,乔纳森。当我回来的时候,如果你还在
巴丹,我会授予你中将军衔。”

“只要我活着,我会在巴丹的。”文莱特机智的话并没有给他俩带来幽默感。他们
本来都想回避那个悲剧性的结果,绕来绕去,还是碰上了。他们沉默着,又返回栈
桥。

麦克阿瑟终于登上了鱼雷艇,站在甲板上,抓住铁栏杆。缆绳解开了,摩托鱼雷艇
怒吼着,扬起很高的尾浪,划了一个很大的弧线,朝马尼拉湾外驰去。东风强劲,
海浪滔滔,小艇颠簸得厉害,浪头打进舱口,把里面的人淋得湿漉漉的。“将军”
全身都湿透了,但他连动也不动。

麦克阿瑟不顾狂烈的海风,久久地注视着科雷吉多尔的山岩。在那个长三英里、最
宽处一英里半的小岛上,留下了文莱特和数万官兵。在深邃的马林达隧道里,还存
有成千吨军用物资。修筑了多年的“军舰岛”还能坚守住。然而,他还能重返巴丹
吗?

日军的入侵狂潮正在高涨。美国刚投入战争,物资、精神上都缺乏准备,人人追求
物欲,国家醉生梦死,年轻一代根本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仅有的一点军火和兵
员,又根据罗斯福“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都运到英国去了。他拿什么打回菲律
宾?他是一个失败的将军,一个六十二岁的老人。重返巴丹,只是一个遥远的、玫
瑰色的梦幻。

他成了一个被遗弃的恺撒,一个失意的奥古斯都,一个前往厄尔巴岛的拿破仑。往
事俱成烟尘,统帅百万雄兵的麦克阿瑟已经成为历史上的麦克阿瑟。现在他手头没
有一兵一卒,妻子、儿子,身家性命全在日本舰队虎口之中,能否出逃,尚在未定
之数。

“将军”的脸像纸一样苍白,牙关紧咬,嘴角在抽动,奔放的感情终于冲决了理智
的闸门,在他周身激扬。麦克阿瑟举起他嵌着金穗的将军帽,朝在暗夜个消失的科
雷吉多尔岛方向,用力挥舞着。

2

PT—41号鱼雷艇驶出马尼拉湾以后,同第三中队的其余三艘鱼雷艇完成了编队。然
后,巴尔克利率领着这支小舰队向西航行,进入中国南海。漆黑的夜、浓重的雾,
掩护了巴尔克利的小舰队。从逃亡者来讲,天越黑越好。然而海浪就不那么客气了
,十五英尺到二十英尺高的巨浪冲击着鱼雷艇,巴尔克利的“绿龙”像软木塞一样
在波峰浪谷间颠簸。鱼雷艇实在不是远洋航行的船舶。简、阿周和小阿瑟全晕船,
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只有麦克阿瑟还立在甲板上,任凭风吹浪打,一动不动,好
像一具无生命的锡兵。

他究竟什么地方错了呢?前陆军参谋长深刻地在反省。难道没有做好准备吗?他利用
了六年里的每一天,组织,训练了二十万菲律宾联邦军队,采购了飞机、野炮、枪
支和鱼雷艇;他做了大量的努力,修筑工事,防御海滩,计划破坏每一处道路和桥
梁——在吕宋,悬崖山洞之间的桥梁历来被视为生命线。然而,这一切措施在日本
人的致命一击之下,竟会像纸糊的大厦一样轰然坍塌。

巴尔克利上尉投说错, PT-41号的引擎已经超过了大修期。正需要它振翼奋飞的
时候,它却吭哧了几声,停转了。 PT艇有三台莱特型汽油发动机,巴尔克利早已
经做了准备。轮机兵打开防爆灯,忙活了一阵子,机器终于又响了,一行人重新上
路。

也许,他什么都错了。他对日军的战斗力估计不足。他虽然并不把美国报纸上对日
本兵的蔑视当真,什么“黄军衣肥大,裤筒宽松,罗圈腿短得可笑,士兵好像又脏
又绉的牛皮纸包裹,军官挎着和身高极不相称的战刀,仿佛一具玩偶”等等。他是
军人,知道日本关东军早在一九三一年就投入了战斗;一九三七年,几乎所有的日
本陆军都在中国战场上获得了实战经验。但他还是低估了敌人。相反,却高估了自
己。实际上,他的菲律宾军队装备太差,没有足够的野炮,没有足够的弹药,没有
值得一提的空军,只有象征性的海军。他的士兵都是临时雇来的亚洲人,面黄肌瘦
,萎靡不振,有空就打盹,有钱就吸鸦片,枪响就作乌兽散。对他们来讲,认为被
日本人占领和被美国人殖民是一样的,就像美国人殖民同西班牙统治一个样,他们
才不为远道而来的白人卖命呢。而这些到海外服役的白人又会为谁效死呢?

为什么中国战场能把日本人牵制那么久,使日军陷得那么深,日军统帅部会如此深
感失望,而要向南洋的美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开刀呢?他颇为困惑。

他远离美国本土一万英里,就是那片自己的土地,也远不是那么友好,那么可靠。
罗斯福不信任他,是他的剋星。没有那个小儿麻痹患者,他说不定会入主白宫。“
恺撒笑,庞培哭。”现在罗斯福笑,该轮到他麦克阿瑟哭了。罗斯福一定会放弃太
平洋战场,反攻遥遥无期,他的豪言壮语只不过是一句戏言……

他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子,看到鱼雷艇前甲板上有两堆黑糊糊的东西,占了很大地
方。他沿着甲板往前移动,问一个值勤的观测兵,“那是什么?”

“伪装的大炮,三英寸和八英寸的大炮。”水兵用手指敲敲那些空洞的胶合板。“
夜间从远处看,日本人会以为我们是一艘轻巡洋舰。”

麦克阿瑟认为,它们除了给舵手挡挡海浪外,并没什么大用。但他不吭声,海军有
海军的传统和规矩,他作为乘客,最好还是别过问。

日本人似乎没想到麦克阿瑟会只身出逃。他们比美国人还相信麦克阿瑟“誓与巴丹
共存亡”的豪言壮语。美国报纸和广播,这些天连篇累牍地宣传“将军”的话:“
我决心战至巴丹被毁灭为止,对科雷古多尔我亦持同样见解”。“妻子和我不到最
后关头决不撤退.我们喝同一杯水,同生死,共患难,”日本海军的防御稀松,一
夜平安无事,巴丹已经落到相当远的地方了。然而,由于天黑很大,引擎故障,巴
尔克利的小舰队比预定计划落后了两个小时。他们实际上无法在塔加岛过夜了。

突然, PT-32号鱼雷艇发出微弱的灯光信号:“发现敌人驱逐舰。”为了掩护麦
克阿瑟逃出敌人封锁圈, PT-32号艇艇长舒马切尔中尉决定挺身迎敌。他下令把
堆在鱼雷发射管前的汽油箱掀到海里。采取这个措施要冒很大的风险,没有这些汽
油,PT-32号就开不到航程终点的棉兰老岛,最终会被日本人俘获。但舒马切尔毫
不犹豫地做出了牺性。

舒马切尔的鱼雷艇直驱向前攻击敌舰,其他艇继续前进。结果,原来舒马切尔中尉
看到的亮光是一群鱼的磷光,一场虚惊。

在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三日夜晚和十四日黎明之间,第三鱼雷艇中队的官兵,似乎人
人都得了精神病。

天终于亮了,海雾被风吹散,露出了蓝天。这天是星期四。艇队在一个小岛岸边停
下来,在一条小河叉里抛了锚。借助树荫实行隐蔽。 PT-34号艇在夜海上迷了路
,拉在艇队后面很远。但是当它赶到的时候,艇长肯利中尉非但没有受到指责,反
而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原来,其他艇上的汽油消耗远远超出预计,只有肯利艇
上的备用汽油一滴未用。

白天无法赶路,如果被日机发现,大家都在劫难逃。小岛的海岸上长着郁郁葱葱的
树林,开着美丽的野花,景色迷人。但巴尔克利上尉却不许任何人上岸,连又打又
闹的小阿瑟也不例外。他对这孩子另有妙着。原来, PT—41号艇的厨师养了一只
小猴子,他把它牵出来给小阿瑟玩。孩子立刻被迷住了。他问巴尔克利上尉猴子叫
什么名字,得到的回答是:“东条大将。”

太阳在黄道上爬得很慢。军官们在狭窄闷热的船舱中烦躁不堪。麦克阿瑟无法在甲
板上习惯地踱步,坐在信号兵的座椅上一言不发。巴尔克利告诉他,艇队的时间表
已经拖后了两个小时,他们无法按时赶到塔加延岛了。乘在另一艘鱼雷艇上的海军
上将罗克韦尔,专门告诫“将军”,由于没法指望美国潜艇接回他们,不能按时赶
到塔加延岛,就会推迟一天到达棉兰老岛。战况瞬息万变,日本飞机随时可能炸毁
棉兰老岛上卡加延市的德蒙特机场。等待他们的B-17轰炸机只好在星期五日出之
前起飞,把“将军”他们丢下来,成为日本人的阶下囚。“东京玫瑰”,可惜的爱
芭·户栗·拉基诺夫人一直在嚷嚷,“让我猜猜怎么处置麦克阿瑟将军,大概会把
他关在铁笼子里,拉到王宫前广场上斩首示众吧。”

麦克阿瑟面临着抉择:是不是应该在白天赶路,抢点到达塔加延岛。然后在夜间准
时赶到棉兰老。本来,这是海军的事情,然而全艇队所有的人,都为了他能逃出菲
律宾而不惜牺牲一切,所以决定要他来做。对于一个职业军人,冒险本为寻常之事
。关键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值不值?

如果他们大白天在民都洛海峡航行三小时,无论敌机敌舰,一旦发现这支艇队,就
意味着全军覆没。“将军”显得很犹豫,倒不是他怕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尔奴突出地带战役中,就领教过死亡的滋味了。他获得了成
堆的银星奖章、特殊十字章、法国武勋十字章,都是从枪林弹雨的恶战、甚至短兵
相接的肉搏中挣来的。问题在于,他对海上的战斗,像对空战一样,一窍不通。他
冷静地想了想,想找出帮他渡过千难万险的直觉来。他也有点儿怀疑自己引以为荣
的军人的直觉了。吕宋战败,巴丹战败,直觉似乎也靠不住了。

一直等到下午两点半,再迟机会就丧失了,他终于开了口:

“好吧,咱们走。”

PT—32号艇由于轻率地丢掉了汽油,无法开到棉兰老岛,只好干脆丢弃;PT—35号
艇在夜间走失,等到出发还不见影子,也只好算它失踪,顾不上找了。所有的人都
移到PT—34号和PT—41号艇上,本来就拥挤不堪的核桃壳更挤得难以忍受。然而这
是战争,再怎么挤,总比日本人的战俘营强。

开航不久,信号兵就发现了一艘日舰,从外形看像是敌人的巡洋舰。这回可是遇到
真家伙了!上帝!白天用鱼雷艇同巡洋舰作战,不单打不赢,连逃也逃不掉的。
PT—41号用目前的燃料,只能开十八节航速才能勉强到达棉兰老。而根据最新的《
简氏战舰年鉴》,日军的这一级巡洋舰可以开到三十五节①。

人人胆战心惊,手足无措。“将军”倚在舱壁上,脸上毫无表情。作为一个军人,
选择了这门职业,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于可能的危险和前景,麦克阿瑟比谁
都清楚。在日本巡洋舰的炮口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美军士兵。

日本巡洋舰没想到白天在远离吕宋岛的水域中会有美国鱼雷艇,更设想到一个美国
四星上将会乘这种蹩脚的小船,它把鱼雷艇误认为自己人,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过了一会儿,巴尔克利上尉又遇到一艘日本驱逐舰,大家都做了豁出去的准备,没
想到日本舰长再一次放过了他们。如果他知道谁在这艇上,他会立刻被送上军事法
庭的。

黄昏时分,一行人终于抵达内格罗斯岛。内格罗斯岛已经被日军所占领。他们控制
了该岛南岸的炮台,巨型海岸炮威胁着航线。如果绕远路,汽油又会不足。有了前
两次的经验,大家决定往前硬闯,果然又成功了。上帝一定是美国人。狂妄的日本
人,根本不把一般小艇放在眼里。

夜里,鱼雷艇黑灯瞎火地摸索着航行,航向正东。麦克阿瑟靠在垫子上,眼睛盯着
天花板,双唇紧闭,咬紧牙关。简的双手紧紧绞在一起,表现出美国妇女特有的勇
武气概。一个半世纪以前,她们随着自己的丈夫,坐在大篷车里前往西部的新边疆
。一路上野兽和强人出没,饥饿和疫病流行,牛车颠簸,旅途遥遥,她们不也怀着
这种气概吗!一位水兵向同行窃窃私语,他指着夫人:“看她的样子,似乎连头发
也不曾动一动。”

三月十五日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巴尔克利上尉的鱼雷艇到达了棉兰老岛。 PT—
34号上的信号兵透过海雾,在右舷发现了卡加延港时隐时现的灯光。一直在前面领
航的PT—34号艇,会意地把PT-41号艇让到前头进港。经过三十五小时、五百六十
英里的海上航程,不啻是踩着一根钢丝横越亚利桑那大峡谷。

PT-41号鱼雷艇鸣号驶入卡加延港。码头上,迎着海风站立着一位上校,他叫威廉
,莫尔斯,已经在这里整整等了麦克阿瑟一夜了。他身边的一名士兵拄着枪在打盹
。危险成为往事,海上航程成为值得纪念的回忆。麦克阿瑟站在鱼雷艇首,他一度
消失的灵感又复活了。一踏上陆地,他就有了信心。他没有被日本人捉住,上帝保
佑他活着,他摆好了记者和观众们熟悉的特有姿势。从有声电影时代起,他就想当
一名客串的演员。他高扬起一只手臂,莫尔斯对旁边一名军官说:“‘将军’的样
子,就像当年乔治·华盛顿越过德拉瓦尔河。”

简站在麦克阿瑟身后,她得意非凡。跟着道格,她也爬上了生命的顶点。继三位女
人在麦克阿瑟身上失败之后,她终于赢得了“将军”。女人同男人在一起,有时会
很懦弱,有时也会有股上帝给予的异乎寻常的勇气。她虽然篷头垢面,手提包也在
忙乱中掉到海里去了,但丝毫也不害怕。她自我解嘲地说:“我真象个吉普赛女郎
。”

麦克阿瑟登岸之后,扶过简、阿周和小阿瑟。最后,他拥抱了鱼雷艇中队长:“巴
尔克利上尉,我要给你的每一名官兵一枚银星奖章。你们把我从虎口中救了出来,
我决不会忘记你们。”

他们从码头乘车,走了五英里,来到一座小镇上的俱乐部礼堂。他们甚至还来不及
梳洗,就先抢到饭桌前。一张大红木桌子上铺着干净的台布,碟子里放着鲜菠萝和
切好的白面包。简感动得流下泪来。自一九四一年圣诞节从马尼拉的大饭店撤退以
来,无论在巴丹,还是在科雷吉多尔岛,三个多月里,谁也没见过一个水果。经历
了海上磨难以后,能重新吃上一顿像样的早饭,真有不知人间何世之感。

欣喜的心情很快被败坏了。坏消息传来,日军正在逼近。早在一九四一年圣诞节,
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在棉兰老岛登陆。由于岛子很大,他们人较少,一直龟缩在沿海
的几个据点中。现在,他们获得了增援,大大活跃起来,向美军施加压力。日军从
达沃尔镇一直推进到卡加延市的德蒙特机场北面。将要把麦克阿瑟一行人运出樊笼
的最后两架B—17轰炸机就停在那个机场上。虽然,美军奉命死守机场,然而麦克
阿瑟对这种死守持怀疑态度。从吕宋岛的仁牙因湾到巴丹半岛,许多“死守”的防
线都在日军的突袭之下溃决了。饭桌上的人们开始坐立不安,连麦克阿瑟老练的参
谋长萨瑟兰也沉不住气了。

“将军”却决定第二天走。因为在白天,方圆千里之内都是日军占领区,笨重的B
—17很容易被日本零式战斗机发现。一旦发生战斗,空中不同于海上,获救的可能
性根本没有。“将军”深感自己在海上无能为力,然而在空中,他简直感到恐怖。


当天晚上,麦克阿瑟陪同简到户外散步。月华如水,大地寂静冷清。一个巡逻的军
官看到自己头顶的小丘上有两个影子,他举枪瞄准了高个儿的——个——那是“将
军”。等他看清了,这才放下枪对四星上将说,“我差点儿打掉阁下的耳朵。”

麦克阿瑟大怒,好不容易逃出了日本人的虎口,竟又撞上自己人的枪口。他愤而撤
了那军官的职,并对他说:“好吧,你既然在这儿干得很认真,就索性在这里继续
干下去吧。我会挑选更合适的人随我们一起去澳大利亚的.”棉兰老岛已经被日军
包围,留在岛上的前途不言自明。

到处都是晦气,到处都是神经质的人。从海洋到陆地,但愿 别在空中,一个落魄
的将军真别指望有什么好事等着他。

一连四天, B—17轰炸机无法起飞,不是引擎没修好就是天气不合适,再就是汽油
不够用。机长布斯特罗姆上尉到处搜集汽油,几乎抽光了附近每一辆卡车的油箱,
甚至把一个九岁英国孩子的摩托车油箱也吸空了。人们度日如年,生怕逃不出棉兰
老。麦克阿瑟却一门心思研究如何反攻菲律宾。他给奎松总统写了封信,陈述美军
如何利用澳大利亚的基地,逐岛跳跃,向敌人反击。这些日子,坏消息接踵而至。
 日军占领了香港、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缅甸和新几内亚。咸克岛陷落了。美国
东海岸可以听到德国潜艇击沉商船的鱼雷爆炸声,西海岸也遭到日本潜艇的炮击。
麦克阿瑟描绘的美丽图景,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相信。

星期一夜晚。两颗照明弹相继升上天空,映亮了德蒙特机场的跑道。两架B—17“
空中堡垒”轰炸机腾空而起,进入夜航。阿周抱着小阿瑟坐在中部炮手的位置上。
高空寒冷,阿周拿了鱼雷艇的一个棉垫给小阿瑟盖上。后来,人们传说垫子里全是
钱。简离开科雷吉多尔的时候衣著单薄,她撕破一个枕头,把棉絮塞到外套中。麦
克阿瑟坐在无线电员的位置上。为了载人,飞机放弃了武装。

岂止是没有武装,连萨瑟兰参谋长、罗克韦尔海军上将都挤到炸弹舱中。他们是乘
PT—34号鱼雷艇逃出来的。弹舱中还有一位军官,是一位海军陆战队中校,叫做查
尔斯·惠特尼。为什么带他,有过各种解释。据说他作战非常勇敢,又善于应付复
杂的局面;他在巴丹的苦战中被日军俘虏了,受尽虐待.一周后又奇迹般地逃出来
。于是麦克阿瑟说,“下边地狱的人,就甭让他再逛第二次啦。”

B—17的引擎吼得人什么都听不清。飞机的机身四处露风,六千米高空寒气逼人。
脚下是黑色的大海,空气的深渊加上水的深渊。大约飞了一半的航程, B—17有一
台发动机不转了。它可不是鱼雷艇,所有的人手心冒汗,脊椎冰凉。机长布斯特罗
姆上尉紧张地修理、调整,好不容易才使引擎又转了起来。汽油问题也令人发愁,
连飞行员也担心是否能拖到达尔文港。

天明时分, 几架日本零式战斗机从新几内亚方向飞来,逼近了B—17轰炸机。布斯
特罗姆上尉机智地钻入云中躲开了。没有机枪手和无线电员的轰炸机只能是零式机
的盘中菜。在云层里,轰炸机颠簸得很凶,每个乘客都认为乘飞机同乘鱼雷艇所受
的苦没什么不同。

谢天谢地,澳洲终于到了,一望无边的黄色沙漠横展在机翼下。大家都出了一口长
气。可是,达尔文港的机场刚遭到日本飞机空袭,跑道上弹坑累累,无法降落。

布斯特罗姆上尉决定改降巴克勒机场。巴克勒离达尔文港五个英里,跑道很短,不
适于B—17这种重轰炸机着陆。又是危险。从科雷吉多尔到澳大利亚,每一海里,
每一空里,死亡不离左右,一条短跑道实在算不得什么。布斯特罗姆是空中老手,
平稳地把B—17降到跑道尽头,连一英尺余地都没有了。麦克阿瑟一行人总算是逃
出了樊笼。

“将军”又显得兴致勃勃。他同参谋长萨瑟兰开着玩笑:“这段路很近嘛。”他似
乎忘掉了九小时的危险航程,平淡地补充道:“战时飞这条航线,生死成败都在眨
眼之间。”

3

以后的一切,使麦克阿瑟感到被颠倒的世界重新颠倒回来了。他从一个逃亡者重新
变成了“将军”。他们被澳大利亚政府当成贵宾,从北到南纵贯澳洲全受到国王般
的接待。从达尔文港到阿利斯斯普林斯的八百二十英里航程,澳大利亚政府给他们
派了一架DC—3型专机。简有了波音B—17飞机的体会,吓得脸色发白,诅天咒地不
肯乘道格拉斯的DC—3。人们告诉她,广袤的澳洲内陆,只有荒原和沙漠,飞机是
唯一的交通工具。她这才上了飞机。

DC—3飞得平稳极了,飞行员的技术使整个航程无懈可击,足以媲美泛美航空公司
的正规航班。人们惊魂甫定,才想起澳洲乃昇平盛世,一路风险几乎使他们成了惊
弓之鸟。澳洲内陆极为干旱,机翼下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当地话叫“吉伯石旷野
”。陪同“将军”的澳洲政府官员莫里斯给他讲了“澳洲的麦克阿瑟”的故事,

十九世纪初,一个叫约翰·麦克阿瑟的英军中尉到达了悉尼。他既经商,又贩酒,
还致力于金融业和改良种羊。由于他的勃勃雄心,澳洲终于获得了最优秀的西班牙
种美利奴羊,它成为本地外贸的支柱。那官员问“将军”,祖上是否同约翰·麦克
阿瑟同源?“将军”笑而否认。如果莫里斯提到本地人对约翰·麦克阿瑟的评价是
“锋利如剃刀,贪婪似鲨鱼”,那“将军”也许就不会带笑了。

一路顺风, DC-3机降在阿利斯斯普林斯机场。临下飞机,麦克阿瑟打听了驾驶员
的姓名。阿利斯斯普林斯是个媚人的小镇,恰好横跨南回归线。因为它位于澳洲的
地理中心,周围八百英里内全是沙漠。本地人称它是“澳洲的肚脐眼”。“将军”
站在这个沙丘起伏、岩石遍地的寂寞小镇上,深深意识到澳洲的辽阔广大,带有一
种无边无际的纯朴的美。现在,他就要统帅美国和澳洲的军队,来保卫这片几乎同
美国一样大的土地。

晚上,当地官员和圆通的莫里斯请麦克阿瑟夫妇看电影。他们走过镇上,看见的都
是单调的灰色铁皮屋顶房屋,知识渊博的莫里斯对简说,本地人管此镇叫阿利斯,
是由创建本镇的托德爵士用他妻子的名字来命名的。简心有所动,也许有一天,世
界上的一个地方会用她的名字命名,她毕竟是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的夫人嘛。

电影是一部老掉牙的美国片,大家仍看得兴致勃勃。在巴丹,电影仿佛是另一个星
球上的事情。第二天,简到当地的一座路德教堂去作弥撒,又买了几块本地特产的
蛋白石。

他们还要启程。简这回是死活不乘飞机了。她已经打听到有铁路。妇女们一旦顽固
起来,绅士们也会束手无策。澳洲政府连忙准备了专列。一辆老式蒸气机车拖着几
节车厢在大沙漠中吭哧吭哧地走着。景色单调凄凉。无穷无尽的新月形、金字塔形
、抛物线形沙丘上点缀着沙蒿和野草,巨大的蜥蜴和袋鼠出没其间。铁质的山丘随
着太阳的移动变幻色彩:早晨孔雀蓝,中午鳄鱼灰,傍晚的绿色像菲律宾的一种翠
鸟。有时候,可以看到与铁路平行的公路上对面开过来一辆汽车,车后拖起长长的
烟尘。有时候,也可以见到一两匹萎靡不振的骆驼。莫里斯说,牵骆驼的是修筑这
条铁路的阿富汗人的后裔。

车轮辗压铁轨的铿锵声使每个乘客昏昏欲睡,麦克阿瑟也睡着了。简轻轻地把他扶
到临时搭的卧铺上,小声对莫里斯先生说:“我从来也没感到乘火车旅行有这么舒
服。最要紧的是:他从珍珠港事变以来,实际上从未睡过这么香。”

其实,麦克阿瑟只睡了一会儿就醒了。老人觉少。他身负重任,被任命为西南太平
洋战区司令官,统帅美澳联军。可惜是个光杆儿司令,澳洲的优秀儿女都编入第六
师到北非打仗去了。剩下的三万民兵,许多人连枪也没正经放过。一百五十架飞机
徒有其名,三分之一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双翼机。他已经获知,就在他逃亡后的几天
内,惨烈的爪哇海战以盟军的惨败而告终,四艘盟军巡洋舰沉入海底。没有海军,
在澳洲绵长的海岸线上,日军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登陆了。

陪同他的澳大利亚军官富尔顿问及“布里斯班防线”一事。布里斯班在墨尔本东北
七百英里的海岸上。如果在此设防,等于把澳洲北部拱手送给日本人。就算能在那
里设一条防线吧,可是整个澳洲竟没有一辆坦克!澳大利亚历史上从未有过入侵者
,真没办法。

唉!麦克阿瑟想起巴丹,他的部队,他得心应手的指挥系统,武器装备,全丢在那
里了。他仿佛看见,在日本兵的刺刀下,长长的美军战俘的队伍,耷拉着脑袋,双
手抱住后脑勺,往战俘营行军。失败、恐怖、屈辱、怨恨、绝望,星条旗的荣誉在
哪里?美国陆军的荣誉在哪里?从一七七六年就没有打过败仗的军队,唉!

一股楚痛咬噬着他的心,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麻痹了他的神经,他从来没有象现在
这样软弱过。

4

从阿利斯斯普林斯到阿得雷德,纵贯澳洲的铁路就算走完了。从这里折往东南,下
一站就是墨尔本。实际上,在阿得雷德就能够看见印度洋蔚蓝色的波涛了。阿得雷
德是澳洲南海岸屈指可数的大城市,它自诩为澳大利亚最贵族化的城市。在这里,
钟摆的节奏不像阿利斯那么缓慢,而是同纽约、伦敦一样又快又有力。万绿丛中的
港口城市,加上它大街上的名媛淑女,光是她们那些蔷薇花瓣帽、粉红网罩帽、头
巾式无边帽就使外来人眼花缭乱了。这一切,小个子莫里斯都告诉了“将军”,而
且还告诉他,全澳洲和美洲的记者都将在这个以英王威廉六世的王后命名的城市里
采访他。

他当然得有—次讲演。他知道会有人拍下他的形像,记下他的语言,然后,把这些
都印到历史书中。演员在舞台上演戏,军人和政治家在生活中演戏。他麦克阿瑟应
该在这个戏剧性的时间和戏剧性的地点,说出一句震撼山岳的台词。

果不其然,车刚进站,黑压压的人群就包围了列车,冲在前面的全是记者。麦克阿
瑟从车门中挤出来,所有的目光和相机镜头部对准了他。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摆好了他惯用的姿态。尽管此刻罗马的墨索里尼称他为“
懦夫”,东京的报纸管他叫“逃兵”,柏林的戈培尔说他是“脚底下抹油的将军”
,而科雷吉多尔的美国大兵为他编了一首顺口溜——《战壕中的道格》:‘战壕中
的道格躺在岩石上,不怕飞机轰来炮弹炸。道格嘴里塞满了肥肠,他的士兵饿得贴
脊梁。”他仍然把自己当成伟人,当成格兰特将军,当成威灵顿,甚至当成尤里乌
斯·恺撒。 “美国总统命令我突破日本人的封锁线……我为了组织美军发动反攻
,暂时离开了菲律宾。”他讲述了巴丹的苦战,讲述了守军急切需要援助,讲述了
美国的价值观点和伟大传统。关于结尾的话,他曾经用很长时间思索过,早在穿越
辛普森大沙漠的时候就细细地推敲。他要有一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话,一种历
史性的演说结尾,一句能镌刻在花岗石纪念碑上的词语。他早把它想好了。他的目
光透过人群,停留在远方天边的一点上,那是他想象中的巴丹。

他挥动手臂,大声说:

“I Came through, and I shall return。”

“我脱险了,我将要回来。”这句话就这样载入了史册,并且变成了千千万万人熟
悉的语言。并不是每个人的豪言壮语都有书可载的。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是
一个行动者。他不屈不挠的行动使他的权力变成了动量,这动量又影响了历史。这
种动量无论朝那个方向,都影响了千百万人的命运。

伟人又总是自我的。麦克阿瑟用心良苦地使用了I(我),而没有使用We(我们),一
字之差,用记者亚瑟·小施莱辛格的话来讲,是“体现了恺撒式的语言”。而麦克
阿瑟的反对者弗兰克·肯莱的评论是:“愚蠢,华而不实,实在是句蠢话。”

“将军”的部下们则解释:将军的“我”代表了“我们”。

真正的解释权还是留给演说者本人吧。麦克阿瑟坚信,从今天——一九四三年三月
二十日星期五起,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溃退开始减缓,从回旋,等待,进而聚集,试
探,最后将铺天盖地地向日本帝国冲去。

①节:指船舶航速,每小时一海里。






--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

※ 修改:·quakefans 於 Jul 23 14:44:41 修改本文·[FROM: 203.93.30.169]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3.93.30.16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