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mx (忘忧草), 信区: Friend
标  题: 另一种声音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Thu Nov 19 10:04:16 1998), 站内信件 (WWW POST)

                               另一种声音




  还是去年,大概是晚秋吧,在一个会议上,余杰将他的一本自印的小册子送给我,
希望能转发一些。夜里,随手翻着这本“抽屉文学”,很快就被吸引了。他的文字,在
忧郁和冲荡里,包裹着一个滚烫的思想。才20出头,便有这类的声音,多少让我想起鲁
迅和尼采来。固然,余杰的调子还较稚气,有些文字因偏执而显得过火,但那炽人的气
息,发自心灵深处的毫无伪饰的独白,在时下报刊上是难以看到的。现在青年的一代,
还有这种精神的存在,对我确是不小的震动。

  我在余杰这个年龄,精神上还是个奴隶。后来遇到“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才知道自己曾长久地生活在一个囚牢里。在“铁屋子”里醒过来的人,内心都有一些
怅然痛苦的影子,声音里还多少带着一些忧郁。这一切,在80年代的文学里,我们大致
感受到了。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人,是不会忘情于过去的。因此,现在35岁以上的人,
多一些偏激的调子,甚至长歌当哭,苍凉悲慨,原也是自然的。而更年轻的一代,似乎
不该有那么沉重的记忆吧?在和平的年月里长大的一代,有他们别于上代的许多特有的
东西。近些年出现的幽默、反讽之作,先锋派的呓语,钟情于闲适恬静的散文小品等,
许多出自于“文革”后出生的作者之手。我那时读这类作品,兴奋之余,也曾有过忧虑,
觉得当下的青年,直面人生者已不多了。坦率地说,对流行于文坛的一些学人、作家的
文字,有着失望的感觉。缺少朝气和热力的文化,是衰败的文化,90年代“真”与“纯
”的声音在大学生中的弱化,给世人带来的便是这样一种平庸和芜杂。

  但余杰却在寂寞里,喊出了另一种声音。它使人想到了五四,想起了80年代,
而且文字间滚动的是更为惨烈,更为激越的东西。余杰还是名学生,社会阅历是有限的,
但他的博杂,丰富的读书生活,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将自我与中国的苦难史联在一起。他
的思想异常活跃,气质里布满了“异端者流”的东西。逆向的思维,诗人的感觉,哲学
的顿悟,很和谐地融在一起。读他的文字,心总要跳将起来,好象置身在一片翻动的海
洋里,没有一丝的平静。他不像王小波那样洒脱幽默,也无邵燕祥般的对生活切肤的体
味。余杰的冲动是思想者的,是一个通过阅读、冷观和青春的萌动而激活的生命之流。
这是意志的、直觉的,也是理性的。他以生命的自由之态,本能地冲撞着一切学术规范
和一切不合理的历史的法则。

  他在《心灵独白》中写道:

  “孔夫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却是百家争鸣的时代”。

  “我对‘学术’总持怀疑的态度。学术繁荣的时代,往往是思想匮乏的时代。
在清代,学术大师们舒舒服服地做亡国奴,舒舒服服地搞学术研究。音韵、训诂、版本
、文献终于掩盖了扬州嘉定的血与火,掩盖了三寸金莲与猪尾巴。”

  “饭碗。饭碗就是那种毁灭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吞噬人的自尊、自信,却
又让人活下去的东西。

  金饭碗、铁饭碗、泥饭碗,饭碗的不同,也是人的不同。”

 “生于清,当见雪芹;生于明,当见李贽;生于宋,当见东坡;生于唐,当见
李白;生于魏晋,当见阮籍;生于汉,当见太史公;生于周,当见庄子。

  世间面目可憎之人多,欲与交游者,二三子矣!”

  “胡适留美归来,相信改造社会从改造文化入手,因此有‘二十年不谈政治’
的自我约束。他们一班谈政治的朋友调侃地说:‘适之是处女,我们是妓女。’然而,
不久胡适就大谈政治,参与实际运作,处女之身也就破了。

  想当处女又不甘心,想当妓女又觉得可耻,这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尴尬。”

  “贵族往往是悲观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因为他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能穷奢极欲。

  奴隶往往是乐观主义者,他们像绵羊一样忍耐,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会有幸福
的明天。”

  ……

  很难想象这些字句出自一位刚过20岁的学生之手,我在这些犀利的自语里,吸了
一股冷气。在惊叹他的深刻的同时,不禁为一这代人扯不断的历史记忆所惊异。一个健
康的民族,是不会有这类声音的,正在读书的孩子,应多一些更平和、宽厚、朗然的东
西。但余杰和他的同学们,似乎在走着与父辈相似的路,悲慨多于冲淡,孤苦大于欣然,
精神的足迹,还留在鲁迅那里。一百年了,历史的苦味,在这一代人心中仍如此浓烈,
不知是一种悲哀还是幸福?

  我曾经希望现在青年的一代,应有另一种精神的选择,徜徉于“火与冰”的意象
里,不能说这个民族已有了进化。然而事实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余杰的作品,让我嗅出
了这一代比我们更为忧患的气息。而且这种忧患缺少了温和,缺少了暖意,精神之锥完
全被一种寒冷和孤傲所占踞。中国需要这一种存在,但我又常常害怕青年一代染上太多
的“鬼气”。坦率说,阅读余杰,在痛快淋漓之后,也为他暗暗地捏着冷汗,在灰色的
精神王国穿行,那微弱而明晰的生命之火,是迷人的。可我担心作者会淹没于这灰色里,
担心他的生命之流因历史的洞穴过于漫长而枯竭。在和他的世界碰撞的那一刻,我感到
了一种欲望的蠕活。我们这些在社会中滚爬的成人,似乎已渐渐丧失了这类激情,精神
常常同化于世俗的风雨里。余杰的文字勾起了我对生活的另一种思路的渴望,虽然,我
们的距离还较大,可我在他的情思里,看到了五四余脉的跳动,而这些,正是中国社会
最缺少的。

    精神的纯真,常常在青年一代里。对于习惯于世
故化的中老年人而言,丧失掉的,往往正是余杰式的
激情。郭沫若青年时代也有过这一声音,但中年之后,渐
入俗境;高长虹,早年也意气风发,文字间多尼采式的
咏叹,但后来却走调了。青年是纯粹精神的发端,但后
来的路还有很长。余杰还很年轻,我愿在他未来的路上
,看到更切实的脚步。在精神的跋涉里,是没有驿站的。

    由手抄本到民间的广泛发行,余杰的作品正被广
泛地接受。《火与冰》受欢迎也好,冷落也好,思想
者是不会顾及于此的。中国的当代文学史,很少提及过这类“抽屉文学”,因而拒绝了
这一类声音。但已经过来的历史证明:民间的、野性的、非正统的声音易淹没掉的。

                              选自《方法》98。5





                                    呼唤英雄



林文川

  有必要在开篇之先解释一下,这里所谈的英雄指的是在某些方面有突出作为的
人。这样,所谓“英雄”都是在相对意义上而言的。这一点很容易明白。比如,当
某个班级里所有人都向学习看齐的时候,成绩优秀的学生便成了他们当中的英雄。
又比如,当班里兴起一股吉它热,那么早入门道者就会倍受推崇,亦成为一时之英
雄。如此看来,似乎只要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质,则都可以成为英雄。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简单。

  英雄,都是与特定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不同时代的英雄都有其鲜明的先进性
和独特的局限性。从生理和心理上讲,人人生而平等;但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却是
人人生而不平等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家庭背景共同规定了每个人不同的发展方向
。所谓“童年的情形,一生的影子”,这个理论还在日益广泛地被人们所认同和接
受。而且,即使我们到了现在这个青年时期,拥有自己一套对人生的看法和对前途
的想法,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上既成的条条框框的限制。比如,不尽完善
的教育体制,谈不上合理的教学方式,未必公正的就业渠道等,同时促进和约束着
我们的发展。拿足球来说吧,中国足球至今仍未能冲出亚洲,仍未能贡献出哪怕就

  一个世界级的足坛英雄,但能不能说中国并不具备这个潜力吗?答案当然是否
定的。只要有心深究其因,人们不难发现中国足球的落后状态正是由现有各种不完
善的体制所决定的。话说回来,这些制度,这些生活的规则,作用在青年人身上,
却远不是青年人有资格参与制定的,其策划实施的权力为我们社会中“当家”的一
代人所拥有。毛泽东在对青年人一段著名的讲话中,激励年青人应当奋发上进有所
作为,同时也暴露出“当家”一族的心态。正如: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
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不过现在还是我们的)你们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还嫩着呢)……总之,懵懵懂懂到青年成人,我们所处的局面一直是如此的被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踏实地听权威的话,按“当家们”的指示办事,倒是
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但这是需要以一定的思想上和行动上的自由为代价
的。而且绝不会以此成为英雄。因为英雄总是不满于现状的,追求突破和创新永远
是他内心无法遏止的冲动。不过,正如上述原因对一个人发展的约束作用,可以上
升为英雄的人总是少之又少。

  近代史上,由于落后中国倍受侵略者的蹂躏,饱尝着难以言喻的痛苦和耻辱。
这段时期,中华大地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民族英雄,他们前扑后继抵御外敌侵略,
在显示民族力量和尊严方面的所作所为永载史册功不可没。但是,民族英雄的产生
却同时说明了我们国家所遭遇到的危难:我们的国家由于不够强大正遭受着别人的
小觑、挑衅甚至攻击。可以说,一部民族英雄的历史同时是一部记录了民族灾难的
历史。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应当是思想领域方面的英雄,也只有思想英雄才
能真正显示一个民族的强大和尊严,才称得上世界性的英雄,才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正如唐朝时期中国人那样从容不迫雍容大度地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文化。然而
,经过近几百年的战乱,千疮百孔贫瘠不堪的东方大地几经周
折好不容易迎来了共和国成立的曙光,却又早早地陷入了文革的泥淖,历经十年而
不可自拔,中国再一次与发展的机遇失之交臂。在那种情况下,人性被扭曲、心灵
遭重创,人人自危,常人都要变得不正常,何从谈起英雄的产生?历史的 反反复复
,造成今天中国人普遍急躁的情绪。于是人们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我们不能贡献一
个爱因斯坦?为什么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本土的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民族继续
忍受着落后所导致的被动局面和压抑感。听一听唐朝乐队的呐喊声,可感受到这种
积蓄已久的压抑感的发泄。平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一些大学生的文学作品中,
以“穷山沟飞出金凤凰”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可以获得普遍的共鸣和欢迎,这正说明
了我们国家贫穷基础的广泛性。举个例子,在前不久举行的华工学生诗歌朗诵比赛
上,作品《农民的孩子》的朗诵者声情并茂的表演博得了广大同学的掌声,也赢得
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拿到了第一名的荣誉。不过我当时的心情却一点也不轻松。
这果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么?贫困毕竟不是好事。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不
错,逆境出的人才往往是最出类拔萃的,却不料,逆境其实埋没了更多的成才机会。

  值得庆幸的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环境逐渐走向轻
松,个人选择自由,我们所碰上的机会,的的确确是“百年不遇”的,这应当是中
华民族英雄辈出的时代了。

  那么,在远离了爱因斯坦、贝多芬的今天,谁是我们时代的英雄呢?且慢下这样的结论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因为事实上存在着这么一种情况:人们往往认识不到他们时代、
他们身边的英雄。当年,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倍受攻击的,贝多芬的作品也因同时代混珠之鱼
目而难现其光。对于我们在校的学生,由于还没有真正地承担起各种责任,包括社会的、事
业和家庭的责任,也就尚未有用武之地。那么,大学时期应当是我们不断充电的时期。值得
一提的是,工科的学生由于有大部分的时间要埋头于公式和图表之中,青年人应有的激情正
受到日复一日的消磨。据此,我们应当自决把关注社会、关心生活作为我们日常活动中的一
项重要内容。华工作为一所重点高校,虽然未必比得上首都赫赫有名的几所高校,但它为我
所提供的各种条件也算是相当宽裕的,比如辅修、二专、“3+2”、图书馆、英语城、各级
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等。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我们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做到
“我因华工而优,华工因我而荣”。这一点,要靠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把握。







               欢迎也好,冷落也好,一直走下去吧


         于民
      看到师兄师姐背起行囊,即将离开
    大学校园,身上也有一种冲动。外面的
    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自己的心灵防线能
    不能经受繁华世界的冲击?再过三年,
    我还是不是大学里纯真、理想的我。一
    直认为,一个人毕业后所能达到的成就
    是由大学里打下的思想基础决定的。这
    三年来所做的思考将托起我的一生,欢
    迎也好,冷落也好,我都将一直走下去。

      看到、听到太多的人毕业后,短短
    几年,就没有了锋芒,也没了理想。我
    不知这究竟是不可逃逸的怪圈还是世俗
    终究选择大多数。一个人论为平庸,我
    不知活下去的价值在哪里?社会是由大
    众推动前进的,但更是由精英阶层统领
    的。大学的教育,已经使我们具备了成
    为精英的可能,为何又有这么多的人被
    社会同化呢?“上帝死了”,尼采的一
    声怒吼,撕碎了多少凡人幻想。“重估
    一切价值”,把社会带向全新的一页。
    做一个批判者吧!正统的教育,传统的
    生活方式,不知淹没了多少人的创造力,
    重估一切、批判一切!你会发现身边竟
    会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为了
    心中那伟大的理想,哪怕它受冷落也好
    、欢迎也好,一直走下去吧!人生能有
    几个二十年呢?是该决定我们理想与信
    仰的时候了。心中有这么多高大的形象
    ,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没有妥协,没
    有放弃。在社会中始终保持一份独立的
    精神空间并为之奋斗。马寅初,为了坚
    持自己的人口学说,被周围的人视为异
    已,连毛泽东都称其为“专唱反调的知
    识分子”,可他始终保持了自己学术的
    独立,最终,历史证明了一切。陈独秀
    ,在我们心中形象不好的中国共产党创
    始人,这位“光焰万丈的大慧星”既被
    井冈山的共产党所开除,也被托派共产
    党所开除,更遭列国民学的逮捕与监禁
    。1932年居家养病的陈独秀又一次被捕
    时,无论是井岗山的政治家还是全国各
    地国民党党部的政治家们无不拍手称快
    ,要求当局“迅予处决”的电报如雪片
    般飞遍全国。陈独秀终究没有向世人妥
    协,他向着自己的理想一直走下去!
                                                  可他的遭遇,也反映了一个只重

                                                利的民族,对于一个光煸万丈的伟大

                                                我、伟大想象、伟大人格的漠视与敌
视,
                                                因为我们传统的社会缺乏哪种对独立

                                                自由精神的推崇。这样的悲剧,不希

                                                发生在我们一代,更不希望发生在下

                                                代。千百年来,国人把审时度努、顺

                                                潮流、明哲保身、游世玩世看作最“

                                                慧”的态度和最“智慧”的人格。我

                                                中万分愤慨、这完全扭曲了“智慧”

                                                词的高贵色彩,注入了太多的萎缩、

                                                微与庸俗。做一个真正智慧的人吧!

                                                论受欢迎也好,冷落也好,都为此一

                                                走下去吧!

                                                  最近读列一本书《火与冰——一

                                                北大研究生的抽屉文学》,作者余杰

                                                现为北大中文系研究生,一位25岁的
                                                北大青年,本科期间,就写下了100

                                                万字的随笔,自费结集为《远方》、
                                                《思人》两本小册子在北京各高校流
                                                传,《火与冰》是一本有激情的书,
                                                也是一本热烈的书,余杰同样是有个
                                                性、有激情、同样深刻且知识广博的
                                                青年,作为我们同龄人中不多的觉醒
                                                者,余杰张扬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
                                                和批判性格。我很推崇余杰,在这个
                                                时代,没有放弃精神的追求,而且做
                                                的很棒。他说:“我向往80年代,我
                                                最大的遗憾便是没有搭上80年代的末
                                                班车——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怎么高估也不过份
                                                ,只有五四一代人能与他们并肩而立
                                                。他们有三个宝贵的特点:一是单纯
                                                明朗的理想主义,二是不屈不挠地参
                                                预历史的热情,三是对‘知识分子’
                                                身份的空前自决,他们希望在短暂的
                                                10年时间里完成西方知识分子数百年
                                                的历史使命,二是,各种不同的主张
                                                ,各种相反的命题,并置身于同一时
                                                代的呼号之中。”这些话或许也道出
                                                了大部分有独立精神追求并为之思索
                                                的大学生的心声。

                                                  坚持自己的理想吧!不论受欢迎
                                                也好,冷落也好,一直走下去吧!且
                                                把它与所有工控人共勉!

--
※ 修改:.hbo 于 Nov 19 10:16:07 修改本文.[FROM: fire.szu.edu.cn]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210.39.0.3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