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vv (坚持臭美精神,完成吹牛大业), 信区: honglou
标  题: 第十五次论战:潘重规与徐复观的笔战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Jan 10 15:59:51 2004), 站内信件

潘重规与徐复观的笔战
     红学论争带有普遍性,可以说,哪里有红学,哪里就有论争。1966年,潘重规在香
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开设“红楼梦研究”选修课,成立了《红楼梦》研究小组,
‘并于次年出版《红楼梦研究专刊》。这在当时,算得上红学界的一件盛事,颇受港、
台以及海外学术界人士瞩目。1971年,潘重规撰写《红楼梦的发端》一文,刊载于《红
楼梦研究专刊》第九辑和同年出版的第十三卷《新亚书院学术年刊》。文章通过辨析甲
戌本卷首的、《凡例》,重申自己的观点,即认为《红楼梦》的原作者不是曹雪芹,而
是由“石头所记”,也就是“石头便是作者”,曹雪芹不过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改编人,。
    提出《红楼梦》的原作者另有其人,在红学史上算不得新说,对潘重规而言,也只
是[日话重提。但由于潘文对甲戌本的《凡例》、底本的年代、有关的脂批,做了新的解
释,所以文章刊出不久,即遭到了徐复观的批评。
    徐复观的文章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1971年11月第七十二期上,题目是《由潘重
规先生<红楼梦的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署名王世禄。徐文不仅不同意潘文提出
的观点,而且对潘先生的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甚表怀疑,因此写道:“关于《红楼梦》
,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可以从各个角度发挥特异的见解。结论尽管各有不同
,但研究的态度及导向结论的方法,不能不要求客观而严谨。尤其是研究态度的诚实不
诚实,对资料的搜集、整理、解释,有决定性的作用。要求研究者抱着一个诚实的态度
,这是保证研究工作在学术的轨道上,正常进行的起码的要求。我读完潘先生的大文以
后,最先引起我这样的感想。”接着,便批评潘重规引用材料断章取义,抹煞与自己相
反的材料,以建立自己立说的基础,措词相当尖锐。如说:“对材料的断章取义,如果
是偶一为之,这可能是一时的疏忽,或关系于对材料的了解程度,不能遽然认定这是由
于态度的不诚实。但若大量的断章取义,大量的曲解文意,这便是态度的不诚实。假使
更进一步,抹煞重要的与自己的预定意见相反的材料,而只在并不足以支持自己的预定
意见,却用附会歪曲的方法强为自己的预定结论作证明,这便是欺瞒,便是不诚实。”
文章末尾更揶揄说;“潘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系中,应当是一位佼佼者;但居然
以红楼梦研究小组领导者的地位,写出这样的文章,难怪有人发出‘丧乱流离之中,人
怀苟且之志,在大学里千万不可轻言学术’的叹息。”
    徐复观的文章发表后,很快便成为香港学界的热门话题,而且不久也就知道王世禄
是徐复观的化名。对此,潘重规没有直接作答,而是由《红楼梦》研究小组的成员汪立
颖,写出了《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的文章,副题为《答<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的
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的作者》,发表在《明报月刊》1972年第七十四期。文章
一开始即申明:
    “读完《明报月刊》第七十二期王世禄君的大文以后,我们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众红
楼梦》研究小组的同学都深觉讶异,因为作者既力言研究态度之重要,可是他批评香港
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红楼梦》研究小组导师潘重规先生,却偏偏不根据事实,同时也诬
蔑了《红楼梦》研究小组,笔者作为小组一分子,自然有责任来作一解答。”针对是否
“停留在猜谜的阶段”的说法,汪文列举了《红楼梦》研究小组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
,并公布了1951年胡适写给臧启芳的一封信,其中谈到了对潘重规的红学观点的看法,
以证明并不如徐复观所说,
    《红楼梦新解》出来后,“潘先生挨了胡适的一顿骂”。当然也就甲戌本的年代问
题进行了辩说。徐复观同意吴世昌、赵冈的观点,认为甲戌本在时间上反而靠后,汪文
则持潘说,坚持甲戌本最早,前面的《凡例》出自曹雪芹、脂砚以前的石头或隐名人士
之手。汪文在措词上也是颇带情绪色彩的,如说徐文充满了“自欺欺人的瞽说”、“观
念不清”等等。
    徐复观立即对汪立颖的反批评作出回答,以《敬答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汪立颖
女士》为题,在《明报月刊》1972年第七十六期上著文,逐条批驳汪文的指控,情绪愈
益激烈。而且还牵及文字以外的活动,包括约潘重规饮咖啡,请《红楼梦》研究小组成
员汪立颖和蒋凤吃水饺等,论争已超出学术之外。因此蒋风又起来作答,写《吾师与真
理》一文,刊于《明报月刊》第七十七期。致使赵冈、周策纵不得不出来规劝,对研究
《红楼梦》的基本态度给予正面说明。
    赵冈在《红学讨论的几点我见》中写道:“最近几个月似乎来了一股讨论《红楼梦
》的小热潮。我个人认为这是可喜的现象,真理是愈辩愈明。不过我也觉得在讨论时有
几点应该注意之处。”于是提出了四点:一是千万避免使用侮骂的词句,二是学术讨论没
有必要化名,:三是一些属于程度性的问题,如《红楼梦》的性质怎样,不宜定出硬性
的是非判断标准;‘四是不要只限于讨论现有材料,应设法发掘新材料。周策纵在《论
红楼梦研究的基本态度》一文中,则追溯《红楼梦》研究的历史,对许多红学家不喜欢
反面证据委婉地加以批评,提倡“自讼”式的辩难,要求“以当下之我攻当下之我”,
认为“这样的笔墨官司才不会退化成官司,这样的辩难才算做抬学术杠”。
    赵冈和周策纵的文章都发表在《明报月刊》第七十七期上,因此这次论争基本上是
在《明报月刊》上进行的,前后持续半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潘重规始终没有直接出
面,直到1974年回答陈炳良的批评时,才又旧案重提,’说徐复观的文章“并未提出什
么新的问题”,并说:“‘王文’教训我研究态度要诚实,引用材料要正确,他却沾沾
自喜地告诉我说:‘据吴恩裕的《考稗小记》,敦诚死于乾隆五十六年辛亥一月十六日
丑时,程伟元刊行《红楼梦》时,敦诚已经死掉约十个月了。’我查吴著,敦诚是卒于
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十一月十六日丑时,不知王文根据何种秘本。像这种‘信口开河’的
写作,辩论实在是一种浪费。”毋宁说,这也是一种回答吧。何况,当台湾文史哲出版
社1974年9月出版潘先生的《红学六十年》一书时,他把徐复观的两篇文章以及汪立颖、
蒋凤和赵冈、周策纵的文章都附录在书后,自然也是一种论争的办法。
                                                            摘自刘梦溪《红楼
梦》与百年中国


--


     唱一出寂寞的闹剧,没有观众。
     这是一个不和谐的精彩。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22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